您好!欢迎来到煤矿安全生产网!

安全评价中的人因问题:安全文化的评价

作者:佚名 2006-09-22 10:09 来源:煤矿安全生产网
摘要:本文分析了企亚安全评价的现状与问题;介绍了安全文化的特性与功能;论述了必须以安全文化为灵魂构造现代安全管理模式;提出来系统中人员安全性评价和安全综合管理评价应转向安全文化评价。并讨论了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安全评价 安全文化 安全管理
中国法分类号X913
1.企业安全评价的现状与间题
按照人一机一环境系统工程学理论,任何企业均为人一机一环境系统,对其安全性评价,应分别评价其人员的安全性、机械设备的安全性、作业环境对安全的影响进而构成系统总体的安全性。我国近年来在企业安全性评价理论、评价方法研究和实施中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效,特别是在机械设备安全性和作业环境安全性这类“硬件”的安全性评价方面已相当成熟,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安全性提高。然而,在对其人员安全性评价以及与此相联的系统总体安全性评价方面似乎尚存在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例如:评价的对象、内容、方法、指标等。本文所指的人一机一环境系统中的人员包括:系统中的人员个体、群体、组织以及系统的组织管理机制,不能简单地用评价系统中全员的安全教育状况来表征人员的安全性,而应该把重点转移到考核系统人员的安全素质.人员的安全素质不是抽象的,它表现在人的系统安全知识和经验、人的安全决策能力和安全机制、人的安全行为和安全心理活动。人掌握安全科学技术的能力,表现在系统中每个人和组织的工作态度、思维习惯和工作作风,而这些,用一个新的术语来概括,就是人员的安全文化水平。
2.安全文化的定义与特性
安全文化的概念是在Chernobyl灾难之后形成的,然而,在组织的行为、决策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该组织信念和态度影响组织的安全行为,这个观点却不是现在才有的。事实上,本世织30年代Heinrich提出的多米诺骨牌理论就是基于这个前提,即:有利于事故发生的社会环境被排在导致一个事故序列的五个骨牌中的第一位,然后是人的失误、不安全行为等。在此之后,人们在该领域做了许多研究,最终发展成了“安全文化“。
当代“安全文化”这一术语的基本含义是要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系统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安全文化不是安全行为的简单综合,而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有关安全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是更侧重用于构造、理解、规范安全行为的知识体系。安全文化既是态度问题,又是体制问题;既和单位有关,又和个人有关;同时还涉及到在处理所有安全问题时所应该具有的正确理解能力和应该采取的正确行动。
安全文化的表现形式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体制,由单位的政策和管理者的活动所确定;二是各级人员响应上述体制并从中获益所持的态度。安全文化的成功也取决于该两方面的因素,即政策和管理方面的以及每个人本身的承诺和能力。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对安全文化体制中的三个不同层次(决策层、管理层和个体)就他们在安全上所承担的不同责任和义务进行了明确而具体的划分(见附图)。
由于安全文化特别与个人的行为有关,更因为许多个人承担着安全责任,所以,安全文化除了要求严格地执行良好的工作方法之外,还要求工作人员具有高度的警惕性、科学的见解、丰富的知识、准确无误的判断能力和强烈的责任感来正确地履行所有安全职责。
3.企业安全管理与安全文化
近几年来,工业发达国家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安全管理者发现,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居第一位的并不是严格的规章制度或安全指标,更不是计算机或任何一种管理工具、方法、手段,甚至也不是科学技术,而是安全文化。他们已认识到:安全文化是实现企业安全的基础,完善安全管理体制的动力,规范安全行为的准则,是企业安全管理的灵魂。国内的情况也如此在经历了连续的几个事故高峰年之后,安全生产管理的决策层、专家、学者以及实际工作者都在进行深刻的反思:为何制定了那么多的安全规章制度,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于安全管理防范之中,开展了长期的安全教育,却仍然不能遏制生产事故逐年递增?正如国家劳动部部长李伯勇指出的那样:“事故那么多,查来查去,老是那些原因,且多是人为原因,这里面到底存在什么问题,难道仍然囿于在经济圈里、在管理上去作事倍功半的努力?”要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管理问题,彻底扭转安全生产管理的被动局面,需要从全新的角度去审度、去正视、去改变严峻的现实,这就是“要把安全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建立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真正提高企业、单位和个人乃至全社会的安全文化素质。

附图 安全文化示意图


安全文化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安全管理思想和模式。要使企业从被迫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转变为自觉执行、且看成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要把安全生产提高到更高、更新的水平,只靠安全工程技术、卫生工程技术和安全管理科学是不够的,有良好的设施和安全设备,有必要的体制和管理方法,有制度法律法规标准,仍然是不够的,还需使构成企业系统的人、机、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处于和谐、匹配状态,这就不但要掌握自然科学,还要掌握社会科学,从科学、从技术、从管理、从人的生理、心理方面认识安全的本质,遵循其运动规律。而最根本的就是要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以安全文化为灵魂构造现代安全管理模式,真正把安全管理的中心由事故处理转移到预防,由硬件转移到硬件软件并举,由个体的人转移到整体的人,由人的生理心理转移到人的文化,使企业和每个人从风尚、品质、道德、习俗、思维、信仰、价值观、行为准则、行为方式均折射出“安全第一”的特性。
安全文化又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它能使所有单位和个人都对安全密切关注.它强调人的因素在保证安全上的主导作用,并以此促进外界条件改善,不断追求整个系统达到一流。包括系统的设计、制浩、运行和管理,从而提高整体安全文化水准。
4.安全文化评价
4.1评价的可能性及难度
企业的安全文化水准表征着该企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和安全管理水平,因此,能够对安全文化的作用和水准作出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使企业确定应该把对安全的主要注意力置于何处.固然,代表安全文化特性的企业人员的工作态度、思维习惯、安全思想以及组织的工作作风等均是无形的,但无形的特性会自然地导出有形的表现,而这些具体的表现就可用来检验那些内在的隐含的东西,成为衡量安全文化作用的指标.另一方面,要评价一个企业的安全文化的确又是十分困难的,部分原因是任何一个组织的文化总有点独特性,它受到民族或地区、本组织的性质、规划、成员素质、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均有自己存在的独特环境,而无划一的形式.但良好的安全文化也的确存在一些共同的特性,如有许多对安全问题持有正确态度的个人、积极鼓励对安全问题持正确态度的组织机制等。这些共性构成了评价安全文化的基础和指标。
4. 2核安全文化评价体系
国际核安全咨询组对核电厂安全文化的评价提出了一套指标体系,因为核电厂安全不仅取决于电厂的运营机构,也极大地依赖干政府有关部门和诸如设计、建造和调试的人们,因此该指标体系由四大部分构成:政府及其部门、运营单位、研究单位、设计单位,共计143项。各部分项目分类为:
政府及其部门:1)政府对安全的承诺;2)政府审管部门的表现。
运营单位:1)公司级的安全政策;2)公司级的安全实践;3)明确职责;4)培训;5)经理的挑选;6)审查安全状况;7)强调安全;8)工作量;9)电厂管理部门与政府审管部门的关系;10)经理们的态度;11)个人态度12)现场工作;13)管理人员现场办公。
研究单位:研究工作在安全分析中的作用。
设计单位:1)与设计安全方面有关的计算程序;2)设计审查程序。
该指标体系属定性评价,为一系列提问清单,其目的主要是鼓励各单位和个人作自我检查,以从不同角度深入地理解促进核电厂安全的因素。该体系对普及、推行核安全文化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由于该体系的具体指标过分专业化,不便直接应用于其他工业企业。
4.3安全规则测试系统
一个组织的安全文化是复杂的,非常难以研究,但去检查组成文化的规则是可能的;又由于在安全文化规则中起最基础作用的是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对安全的理解力,基于这样的认识,美国能源部研制了一套以测量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理解力为中心内容的“安全规则测量系统”。该系统包括安全意识、协作、自豪和承担责任、安全程度自我评价、诚实、信息交流、领导和管理、革新、培训、顾客关系、过程遵守、安全影响、工厂环境等13个方面共计88个状态。其每一状态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侧面,通过五级记分制来让受测者表明对每一个状态的赞同与不赞同的范围(见附表)。

将每一状态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如取平均数),便可清楚地反映出一组人或一组部门有关该状态的信息,从而可知企业当前应着重解决的安全问题,该系统是以美国大型现代化工厂有关安全文化的共性为框架而制作,因而它比较普遍适用.另外,其测量结果还可作量化处理,也便于在同行业中进行比较评价.
4.4建立适合国情的安全文化评价体系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所处社会现实环境与安全生产环境及安全生产实践活动的综合反映,企业安全文化的结构、特性及其作用的发挥必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①社会安全文化,包括社会传统安全文化和当今社会文化环境;②经济体制;③企业成员素质;④企业管理体制和内部制度等。应当依据我国的国情,建立适宜本行业、本企业的安全文化框架及相应的评价体系。一个企业欲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必然经过漫长的培育过程,需要不断去探索、学习和实践。在由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向安全文化管理模式过渡的初期阶段,如何评价安全文化,才能既促进安全文化健康发展,又有利于与企业安全性评价相结合,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评价或自我评价单位的安全文化绩效时,应着重考察下列几对关系:
1)不仅考察行政性指令和制度的完善,更要考察这些硬性因素的意识支柱;
2)不仅考察员工们的安全知识,更要考察人们对待安全科学技术的态度;
3)不仅考察事故率及损失率的下降值,更要考察对待这种下降的心理态势;
4)不仅考察有序的安全生产环境,更要考察产生这种环境的感情基础;
5)不仅考察企业领导的安全决策,更要考察这种决策折射出的领导人信仰的安全哲学;
6)不仅考察安全管理各项活动的成果,更要考察这些成果体现出来的安全行为准则。

煤矿安全网(http://www.mkaq.org)

备案号:苏ICP备12034812号-2

公安备案号: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 煤矿安全生产网 徐州铸安矿山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网狐天下友情技术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