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性评价与危险点分析
作者:佚名
2006-10-25 11:17
来源:煤矿安全生产网
〔摘 要〕 阐述了安全性评价与危险点分析的理论基础,介绍了两者的特点和不同作用,指出了在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实践中综合运用两种方法能有效地辩识、评估隐患,预防控制事故的发生,有利于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关键词〕 安全性评价 危险点分析 理论 实践
“安全性评价”和“危险点分析”是90年代以来我国电力企业创造性地运用于安全管理实践,取得了极大成效的现代安全管理办法。积极推广、综合运用“安全性评价”和“危险点分析”等方法有利于辩识和治理事故隐患,有利于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到实处,从而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1 安全性评价与危险点分析的理论基础
1.1 “预防为主”是现代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
现代安全管理理论认为,生产事故的发生虽然有其突发性和偶然性,但事故是可以预测、预防和控制的。“预防为主”是现代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国家电力公司“安全生产责任书”中就明确指出:“我们相信,除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外,通过我们的努力,所有事故都应当可以预防;任何隐患都应当可以控制。”对长期以来存在的“事故难免论”的否定,是人们安全思想认识的飞跃,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1.2 以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研究生产过程
人类从事的生产过程都包含着利用能量作功的过程。一旦能量失控,就可能引发人身或设备事故,因此 生产系统存在固有危险。然而生产及生活中的固有危险都是在人机环境系统控制之下运作的。无论生产过程如何复杂,都可以置于人机环境系统中进行分析和研究。由此可知,产生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生产环境包括物理(空间、时间)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环境和生产组织人文环境,这些均可以分别归纳为“人”或“机(物)”的范畴。 因此,按照安全系统工程的观点,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就可以分为2类: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二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预防事故应该从这两方面入手。
安全系统工程理论特别强调“管理”,认为产生事故的间接原因是安全管理不到位,它是产生事故直接原因的原因,安全管理缺陷,是根本性的事故隐患。只要安全管理到位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克服,物的不安全状态可以消除,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也可以改变。
1.3 危险辩识和评价是事故预防的重要手段
要预防和控制工业事故的发生,首先必须发现和辩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隐患,然后再采取措施加以消除或防范。危险辩识和评价是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事故预防技术水平的有效措施,也是许多先进工业国家的成功经验。
很多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制订了用于风险评估和危险辩识的法规和标准。英国标准BS8800“职业卫生与安全管理体系”就规定“所有雇主和自谋职业者对其业务活动中的风险评估负有法律义务”。因此,大小工程的立项和开工,特别是一些危险性较大的工程,都必须先进行风险评估,生产过程中也必须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否则就是违法。“安全性评价”和“危险点分析”都属于风险评价的理论范畴,而且是预防和控制事故行之有效的方法。
2 企业安全性评价方法与实践
2.1 什么是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的定义是:综合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度量和预测,通过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确认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必要的措施,以寻求最低的事故率、最小的事故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
安全性评价根据进行的时期可分为事前评价(前馈评价)、过程评价(现状评价)、事后评价(后馈评价)、跟踪评价等类型。安全性评价的方法有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和模糊评价等多种。
2.2 发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的内容和特点
2.2.1 发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内容
发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包括设备系统、劳动安全与作业环境、安全管理等三部分。涉及到八个方面的评价因素:
(1) 生产设备是否符合安全条件;
(2) 主要生产工具、机具是否符合安全条件;
(3) 上级颁发的反事故措施是否落实;
(4) 生产设备、工机具管理水平;
(5) 安全生产主要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和贯彻执行情况;
(6) 人员技术素质是否符合安全要求;
(7) 劳动环境是否符合安全条件;
(8) 重大自然灾害抗灾、减灾措施落实情况。
2.2.2 发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的特点
(1) 评价范围是发供电企业现存的处在变化中的危险因素,不仅包括人身,还包括设备、环境管理等方面。
(2) 评价目的是预防重特大、人身、恶性频发性事故。着眼点是安全基础而不是事故概率。
(3) 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属于定性评价范围,用评分法进行量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文字说明和数字分析相结合。
(4) 不划分星级或安全等级,而是用相对得分率(安全基础指数)来衡量系统的安全性(危险性),
相对得分率=(实得分/应得分)×100%。
(5) 具体操作上由企业自我查评与专家评价相结合, 形成企业自查、整改、专家评价、再整改、复查、巩固、新一轮评价等不同环节组成的企业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安全机制。
2.3 安全性评价开始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
华北电力集团公司26个发供电单位全部完成了评价和复查工作,共发现问题5 191个,其中重大问题1 371个,各单位认真整改,综合整改率均在95%以上,有力地夯实了各发供电企业的安全基础。自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以来,连续几年发供电事故和一类障碍呈下降趋势,一些可能引发重大事故的隐患及时得到发现和消除,“安全性评价”开始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更可喜的是发供电企业开始形成“自查、评价、整改、复查”一整套事故隐患辩识评价和预防控制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安全机制。
在实践中也发现,安全性评价在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方面成效显著,而在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方面虽有一定作用,但不尽人意,还要进行新的探索。
3 作业现场危险点分析
3.1 什么是危险点分析
“危险点分析”或“危险点控制”的完全表述应该是“工作前危险点危险源的分析与工作中危险点危险源的控制”。
人类从事的每一项生产活动都存在着包括劳动者本身、工具设备、劳动对象、作业环境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危险性和不安全因素。危险点是指在作业过程中可能发生事故的地点、部位、场所、工器具或行为等。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设备损坏、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和状态。工作前经过认真分析,充分认识危险点和危险源之所在,工作中采取隔离、警示、个人防护等有力措施加以防范,达到超前控制和预防事故的目的。
在安全生产的实践中,电业员工创造了许多预防事故的方法与措施,如施工前的“安全交底”,运行中的“事故预想”,检修中的“安全措施卡”,调度工作中提倡“多说一句话”等等,都可以归纳为“危险点分析”的范畴。当前提倡开展“危险点分析”活动,旨在使这项工作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通过规范化的措施,使一线员工在工作现场形成预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工作习惯,形成一种有效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安全机制。
3.2 危险点分析的要点
(1) 工作场地的特点,如高空、井下、容器内、带电、交叉作业等,可能给作业者带来的危险因素。
(2) 工作环境的情况,如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幅射、有毒有害气体、缺氧等,可能给工作人员安全健康造成的危害。
(3) 工作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工具等可能给作业人员带来的危害或设备异常。
(4) 操作程序工艺流程的颠倒、操作方法的失误等可能给作业人员带来的危害或设备异常。
(5) 作业人员当时的身体状况不适、思想情绪波动、不安全行为、技术水平能力不足等可能给作业人员带来的危害或设备异常。
(6) 其它可能给作业人员带来危害或造成设备异常的不安全因素。
3.3 危险点分析的一般方法
综合其特点和经验,危险点分析的一般步骤是:
(1) 工作负责人组织并主持对将要进行的工作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找出危险点。
(2) 制定控制措施,必要时召集有经验的老工人或工程技术人员研究预防对策。
(3) 在办理“两票”的同时填写“危险点分析控制单”,向所有工作成员交底,每个工作成员签字。
(4) 工作中认真落实控制措施,工作负责人(监护人、安全员等)认真监督。
(5) 保留“危险点分析控制单” 备查,并总结经验,逐步形成各岗位典型的危险点分析控制资料。
应该发动群众创造适合本单位情况、有特色的危险点分析控制方法。在开展“危险点分析”活动中要特别强调认真学习《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因为《安规》中不仅指出了有关作业的危险点,还指出了控制措施和方法。调查统计表明,在许多发供电企业一线员工中,相当多的人自觉执行《安规》有差距,少数人甚至有抵触情绪,这是违章作业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应引起管理者高度重视。
4 安全性评价和危险点分析的比较
4.1 相同点
(1) 理论上都源于“风险评估”中工业事故隐患“辩识-评价-控制”体系。
(2) 实践上都是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超前控制事故发生的有效方法。
(3) 管理上都是企业安全生产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
(4) 国家电力公司新颁《安全生产工作规定》同时将“安全性评价”和“危险点分析”列入了公司系统各企业安全管理例行工作的范畴。
4.2 不同点
(1) 防范重点不同。安全性评价以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为主;危险点分析以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为主。
(2) 应用范围不同。安全性评价应用于一个企业全局的宏观的评价上;危险点分析则是应用在局部的微观的具体作业现场。
(3) 所需时间不同。安全性评价的评价和整改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危险点分析用于一项具体工作中,所需时间较短。
(4) 工作量不同。安全性评价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工作量大;危险点分析视现场具体工作而定,一般工作量较小。
(5) 思维方式不同。安全性评价用一定的安全标准去衡量评价对象,发现隐患加以控制,是一种正向思维;危险点分析则是首先找出可能发生的危险,再加以防范,是一种反向思维。
4.3 安全性评价和危险点分析应该同时开展
从上述分析中可知,安全性评价和危险点分析理论上是一致的,但各有特点,各有所长,互不矛盾也不可替代,应该同时开展。
如1999年12月,华北某电厂输煤车间运行人员在更换桥型运煤机(俗称桥吊)抓斗钢丝绳过程中,发生一次桥吊滚筒将2人挤死的人身事故。事故发生在夜间零点左右,司机张某在操作时不慎将4根钢丝绳全部拉断,桥吊电源跳闸,照明电源同时失去,要求电气值班人员送电。同时,司机和另一值班员杨某自己动手更换钢丝绳。约40 min后副班长听到滚筒已经转动,感觉不对,喊了两声无人应答,立即上桥吊切断电源,到机械室发现司机张某和值班员杨某已被绞到滚筒下面,经抢救无效死亡。此次事故原因是:
(1) 司机操作不当,使桥吊抓斗冒顶,将4根钢丝绳全部拉断。
(2) 司机离开桥吊时未将操作把手放在中间位置,切断电源。违反《安规》第119条和第124条。
(3) 运行和检修职责不清,且未开工作票。违反《安规》第78条。
(4) 设备存在重大隐患,桥吊没有限位保护,操作室门电气闭锁失灵,滚筒安全栏杆损坏等。
上述原因前2项属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如果深入开展危险点分析工作则完全可以防范。后2项属于管理和设备问题,在《火力发电厂安全性评价》中都有明确的评价条目,尤其是桥吊的设备问题,都能在“燃煤贮运系统”和“劳动安全与作业环境”2个章节中分别查到。只要认真开展安全性评价,设备的不安全状态是完全可以消除的。但是,安全性评价对前两项操作失误、未切断电源等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发现和克服鞭长莫及,同样,危险点分析对后2项日常生产管理缺陷和设备隐患的消除也无能为力。可见,同时开展安全性评价和危险点分析,才能全面堵塞漏洞,彻底消除隐患,预防事故发生。
5 结 论
(1) 依据安全系统工程的观点,发生事故的基本原因可以归纳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机(物)的不安全状态。预防事故应从这两方面入手,进行风险评估是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
(2) 安全性评价和危险点分析都源于风险评估理论, 都是预防事故的现代安全管理方法,但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对预防人身和设备事故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但实践证明,安全性评价在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方面成效显著,危险点分析在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方面效果更佳。
(3) 安全性评价和危险点分析应同时开展,才能全面堵塞漏洞,彻底消除隐患,实现人机环境系统的本质安全化,有效预防事故发生。 (2000.8)
上一篇:安全评价机构检查考核中的若干问题
下一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