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集煤矿软岩硐室破坏机理及加固技术研究
作者:佚名
2007-04-03 16:55
来源:不详
程东全
0 引 言永城煤电(集团)公司车集煤矿是设计生产能力为180万t/a的现代化大型矿井.该矿井采用一对立井开拓,井筒深度超过600 m,其-550 m水平井底车场位于三煤组顶板岩层中,揭露的主要岩层为泥岩、沙质泥岩、细砂岩,尤其是12 m厚的泥岩波及车场很大范围,此岩层强度低,层、节理发育,滑面较多,易风化片落.车场巷道硐室范围内的落差在2 m左右的次生小断层较多,给巷道掘进支护增加了难度.该车场巷道均为半圆拱形断面,设计以锚喷支护为主,局部及大硐室为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砌碹.施工过程中,因地质构造等多种因素造成马头门、泵房、变电所等多处破坏,有的虽经多次翻修,仍不能保持稳定,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修复加固.经方案比较和试验,最终采用了锚注法支护技术修复了井下硐室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井下硐室工程破坏现状
车集煤矿井底车场巷道自1995年11月施工至今,已有1 500 m左右的巷道发生变形破坏,占设计工程量的56%,其中严重破坏段达1 000 m之多(包括井下咽喉工程的泵房、变电所及副井马头门等硐室).其破坏形式主要为两帮内挤、顶板下沉、底板上鼓,其造成的锚喷支护巷道大面积开裂片落,使锚杆连同围岩整体内移,失去锚固作用.而砌碹混凝土开裂离层,两帮大量挤进,也严重影响了矿井的正常生产与施工.
1.1 副井马头门的破坏形式
副井马头门硐室设计为锚喷加混凝土砌碹支护.硐室施工后不久即开始产生变形破坏,混凝土碹体开裂,摇台基础上浮底鼓,无法使用,迫使对摇台基础及马头门两侧5?m范围内的墙拱进行了破帮返修.但修复后,该工程仍处于变形之中,5 m范围外的混凝土碹体多处出现纵向裂缝,急需加固.
1.2 中央水泵房的破坏形式
中央水泵房设计临时支护为管缝锚杆锚网喷支护,永久支护为600 mm棚距的矿用工字钢外浇350 mm厚混凝土支护.支护不到一个月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不但混凝土碹体挤进开裂,而且设备吊梁也扭曲变形,大泵基础严重鼓起,已无法安装设备.
1.3 变电所的破坏形式
变电所与泵房为连体工程,设计支护方式为锚喷、砌碹.该硐室碹体已产生开裂,且两帮严重内挤,最大达300 mm,电缆沟高压柜基础及底板鼓起量达200 mm以上,且底鼓中伴有底板开裂现象.
车场主要巷道及硐室施工60 d后变形量统计数据见表1.
表1 主要巷道及硐室变形量统计 序号 名称 岩性 支护形式 最大变形 底鼓 1
2
3
4 主井马头门
副井马头门
泵房
变电所 泥岩
砂质泥岩
砂质泥岩
砂质泥岩 混凝土碹
钢筋混凝土
锚喷、混凝土
混凝土碹 280
370
240
240 430
240
300
300 2 破坏机理分析
车集矿-550 m水平车场硐室支护结构的失稳破坏属于软岩中巷道破坏,这类巷道的破坏情况比较复杂,其破坏机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2.1 岩性软弱
-550 m水平井下泵房等硐室位于泥岩、砂质泥岩中,岩性软弱破碎、碎胀泥化、强度低、稳定性差,有明显的挤压碎胀现象.在强大的上覆岩层压力作用下,巷道围岩沿软弱面向巷道内挤压,发生碎胀变形,产生碎胀压力.当巷道支护结构不足以抵抗围岩压力时,巷道即发生变形破坏.
2.2 围岩裂隙发育和地下水的作用
-550 m水平车场巷道、硐室在掘进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小断层,围岩裂隙极其发育,使锚杆锚固力低,难以形成有效的支护结构.另外围岩裂隙发育,也加大了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松散压力和变形压力,加剧了巷道的变形破坏.
该车场上距K5砂岩含水层较近,一些巷道硐室长期处于淋水浸水状态,严重削弱了围岩及底板岩层的承载能力,引起巷道发生底鼓及两帮收敛.围岩在水的作用下,其力学性能发生很大变化,如三煤层顶板泥岩在水的作用下,其软化系数达0.10~0.24,弹性模量由自然状态下的8 400 MPa降到2 300 MPa,降低了72.6%,抗拉强度降至天然状态的1/8.围岩强度的降低,必然使得支护结构的承载能力显著下降,并进一步导致围岩塑性区范围的扩大.
据中国矿业大学1996年4月的测试研究表明:车集矿车场巷道围岩的松动圈范围达2 m以上,不稳定围岩.
2.3 设计及施工不当
车集矿井底车场巷道布置过于集中,且许多临时硐室也集中布置在车场内,出现巷道、硐室纵横交错、立体贯通的局面.在此情况下,各硐室的先后施工造成硐室围岩应力多次重新分布,以及后续工程施工的爆破振动,使先期施工的工程多次受到压力扰动而破坏.而巷道成形不好、支护不及时、爆破振动控制不利及施工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造成围岩松动失稳的原因之一.
2.4 底鼓机理分析
巷道的底鼓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各种荷载较大,通过顶传递到墙、再作用在巷道底板岩层上,从而造成底板荷载集中度较大,使其在底板承载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必然产生塑性变形,导致底板破坏鼓起.底板发生底鼓,必然影响帮的稳定,出现内挤、倾斜、失稳,且两帮内挤失稳也扩大了底板岩层梁的跨度,加速了底板岩层的底鼓.其二是由膨胀应力引起的.膨胀应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长期被高压压实的岩石失去这个压力后,在应力重新分布的过程中,一些岩石会出现弹塑性膨胀;二是一些含有蒙脱石等强膨胀性粘土矿物的岩层,风化吸水后剧烈膨胀,使得巷道的底板不稳定,从而出现底鼓现象.
3 井下硐室工程修复加固方案
修复加固方案是根据地质资料、围岩松动圈大小、硐室破坏情况及破坏原因而制定的.通过对车集矿井底车场巷道硐室破坏情况的调查,以及对其破坏原因及机理分析可知,巷道的破坏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使用的结果.因此,防止巷道破坏也应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使巷道的变形和破坏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通过分析比较和多次讨论,最后确定了-550 m水平井下硐室顶及两帮采用长、短组合锚杆注浆加固方案,底板卧底后亦采用底板组合锚杆注浆加固方案.
4 锚注法支护机理
锚注法加固方案是在锚喷或混凝土砌碹支护基础上,增加长短注浆锚杆、树脂锚杆、底板锚杆等,并进行壁后注浆,以增加支护结构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该方案既具有锚杆支护的柔性与让压作用,又具有砌碹的刚性支护作用,组成了多种支护体系以共同维持巷道硐室的稳定,但其关键技术仍在于锚注法支护技术.注浆锚杆集锚固与注浆为一体,利用注浆管兼做锚杆,通过向注浆锚杆注入浆液,封堵围岩裂隙,隔绝空气,防止围岩风化及围岩被水浸湿而降低强度.注浆锚杆注浆后将松散破碎的围岩胶结成整体,从而提高岩体的粘聚力、内摩擦角及弹性模量.注浆后使碹体壁后充填密实,从而避免碹体出现应力集中点而首先破坏.注浆使端头锚固锚杆变为全长锚固,形成可靠有效的组合拱.浆液充填围岩裂隙,配合锚喷或锚杆砌碹支护,形成一个多层有效组合拱支护结构,即碹体组合拱、锚杆压缩区组合拱、浆液扩散加固拱及碹体与压缩区之间的浆液加固拱.多层组合拱既扩大了支护结构的有效承载范围,又提高了支护结构的整体性能和承载能力(如图1所示).
由于注浆使得组合拱厚度加大,从而减小了作用在底板上的荷载集中度,减少了底板岩石中的应力,减弱了底板的塑性变形,减轻了底板的底鼓.底板的稳定有助于两帮的稳定,在底板两帮稳定的情况下,又能保持拱顶的稳定.顶板的稳定不仅仅取决于顶板荷载,在非破碎带中,关键取决于底板与两帮的稳定.因此,注浆支护的重点是保证底板与两帮的稳定,从而保证整体支护结构的稳定.
如果锚杆长度增加到4.0~5.0 m,就可使锚杆伸入到较稳定的岩层中形成较大的组合拱,从而扩大锚杆的控制范围.
5 加固支护设计及支护参数
5.1 支护结构设计
马头门设计采用长短组合,锚杆锚注加固.两帮底角及拱基线部位则布置长注浆锚杆,其余部位布置树脂锚杆和普通注浆锚杆,二者隔排均布,锚杆间排距为1.0 m×1.0 m,锚杆间横向全断面采用钢筋带连为一整体.
中央泵房也采用长短组合锚杆锚注加固,两帮底角以及拱基线部位则布置两根长注浆锚杆,其余的部分采用全断面普遍注浆锚杆与树脂锚杆支护,每两排树脂锚杆间加一排注浆锚杆,锚杆间排距为1.0 m×1.0 m,锚杆间横向全断面采用钢筋带连接,底板卧底后采用组合注浆锚杆、树脂锚杆同排布置,间排距为1.0 m×1.0 m.中央变电所两帮先破帮涮大至设计断面尺寸,然后再采用注浆锚杆、树脂锚杆联合支护,两类锚杆隔排布置,锚杆间排距为800 mm×800 mm.锚杆横向采用钢筋带连为一体,底板采用注浆锚杆与树脂锚杆同排布置注浆加固方法,间排距为800 mm×800 mm.泵房支护结构如图2所示.
5.2 支护参数的确定[1]
长注浆锚杆采用Ø30 mm的无缝钢管制作,长4 m,两个树脂药包锚固.为便于注浆,在管体上交错钻有Ø8 mm出浆孔.普通注浆锚杆采用Ø20 mm焊接管制作,长2 m,一个树脂药卷锚固.钢筋带采用Ø14 mm螺纹钢点焊而成.
注浆采用水泥—水玻璃单浆液,水泥为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玻璃浓度为40~50°B′e,主要是作为速凝剂.水灰比为0.8~1.2,水玻璃掺量为水泥重量的3%~5%,而注浆压力为0.8~1.0 MPa.
6 加固效果及结论
6.1 硐室变形量测试
为便于掌握围岩的变形规律和变形量,了解围岩的松动范围,保证硐室的支护效果,在施工过程中对泵房、变电所硐室进行了围岩表面收敛变形测试.泵房设置了3个断面,变电所设置了2个断面,测试时间3个多月.
测试数据表明,泵房两帮在测试期间总变形量为25 mm,顶底板移近量为20 mm;变电所两帮总变形量为15 mm,顶底板移近量为10 mm.由测试结果看,泵房、变电所两硐室的表面收敛变形量均较小.
6.2 加固效果
泵房、变电所硐室采用注浆锚杆、树脂锚杆联合锚注支护后,使得已松动破碎的围岩又成为一个整体,其承载能力大大加强,并保证了锚杆的锚固力,形成了更有效的组合拱.因此,泵房变电所加固施工后,至今已有8个多月,硐室变形量很小,围岩已趋于稳定(马头门外侧修复加固后,两帮及底板保持稳定).
6.3 结 论
(1)将长、短注浆锚杆及树脂锚杆组合成群体支护体系,利用注浆锚杆注浆加固松散、破碎的围岩,将它们胶结成为一个整体,提高了围岩岩体强度、内摩擦角和围岩的自承载能力,且能形成扩大的组合拱,降低了应力集中度,也提高了支护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减少了底鼓.因此,这是一种非常可靠、有效、经济合理的支护技术.
(2)实践表明底板注浆锚杆作为支护结构的一部分,能起到传递荷载、控制底鼓的作用,并能有效地控制底鼓.
尽管锚注加固技术已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但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和改进,如注浆参数.特别是注浆量的确定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注浆材料的选择也直接影响注浆量及注浆成本,施工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
作者简介:程东全,男,1965年生,工程师.
作者单位:永城煤电(集团)公司车集煤矿 永城476600
参考文献
[1]易恭猷,韩立军,林登阁.极不稳定巷道合理支护技术研究.中国煤炭,1996(6):32~34
上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