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煤矿安全生产网!

王成祥 一个画家的艺术人生

作者:佚名 2009-11-21 20:48 来源:不详

我为有这样的好大哥而自豪和骄傲!
在大哥离去的几年间,我的心头经常缠绕着一种难以言状的情绪,多少次与大哥梦里相会,还是像过去一样谈艺术,讨论戏剧,讨论绘画,我甚至在梦里还说,原来大哥没有死,这样的梦我多想一直做下去,可梦醒了,我的枕头湿了……

这是我的好同学,现任陕西国画院副院长罗宁在回忆著名的剧作家,他的大哥《罗铁宁评说》一书后记里面的一段话。
我之所以以《艺术家的境界人生》为文章标题,用最能体现主人翁内心话语作为导语,也是我对像罗铁宁这样,经历坎坷,把艺术和欢乐留给人们,自己却背着家庭、生活的重托,承担着作家本能的一种压抑,把精神、境界、作品和欢乐留给人们,自己却在情感交替的矛盾中远去的千千万万大哥的怀念,也使我深感我的同学罗宁能在自己漫长的成长、创业、发展道路上,有这样一位慈悲指点前程的大哥,感到高兴。同时,也对我的同学能在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工作、生活压力,在无限度地为大哥、为他的二哥付出,超常规消耗自身能量的过程中,还能不断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感到无比的自豪…..

为了自己的事业
我的同学罗宁出生在关中偏僻的一个小乡村,在童年时经历了60---70年代中国农村那缺吃少穿的艰难岁月,在学生时代曾看着父亲为了一家人的吃饭,弯着腰,在饥饿中背起那沉重的粮口袋从28公里外的车站一步一步迈回家时那艰难佝偻的背影,罗宁回忆说:“这个背影对我来说,刻骨铭心,以至于后来每次回家,都要站在村口那棵记载我童年生活的皂角树下,长久的沉思。脑海里每次都浮现着40多年前,父亲从远处一步一步走来那艰难的身影,直到父亲去世、直至现在……”
正是这种艰难环境下的成长历程,塑造了罗宁,使他身上一直有一种敢于挑战自我勇气和立志改变命运的毅力。不断激励着罗宁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顽强拼搏。而在常人眼里的罗宁则从骨子里渗透着农民那朴实无华的品德,这为他以后成就事业奠定了基础。所以,凡是知道罗宁的人,都会用很敬佩的口气说:“罗宁真不容易啊。”
那还是在党校上新闻班的时候,我们班36名学员,有32名是脱产学习,罗宁则是边工作,边上学的4名学员之一。当时的老师和班主任抓的都比较紧,年龄大一些的同学,就是拼着命,一堂课不拉,也很难过关,而罗宁当时还兼着《文化艺术报》的编辑部主任,繁忙的报纸编辑采访任务,繁重的照相、划版、名目繁多地举办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已经使他应接不暇,可每门课程的考试、每节课的重要讲座阶段,他都会蹬着他那个半新不旧的自行车,从钟楼旁边的西一路,往吉祥村的党校赶。在第一年,罗宁和我住一个宿舍,所以我对他了解更深,也使我被他的精神所折服。如果第二天考试,他第一天晚上肯定来,到了几乎都在10点之后,脸上带着长时间工作上的疲倦,而且几乎连寒暄的时间都不给自己留,就向我要老师划出的考试重点,一遍一遍反复的记、反复的写,我有时实在陪不下来,就打起了盹,迷蒙之中,见他把台灯压的很低很低地,手上不停在写啊写。当我6点起床时,已经不见了他的身影。怕影响学员休息,他拿着书本在离宿舍很远的广场上背诵。超强的毅力,超人的记忆力,使他每次交卷都是第一个,若下午还继续考试,他会和我们在一起简单的吃顿饭,接着考试。如果只考一门,等我走出考场,他就早已经不见人影了。因此,整整两年的党校生活,学生和老师都对罗宁没有什么了解,班主任老师说:“我几乎每次都是从窗户上看到罗宁提前交卷出校门的背影,从来不知道他是什么时间进校门的,罗宁真不容易啊!”罗宁曾十分感慨地说:“我也想利用这个机会和同学老师交流交流感情,这是人生最难得的机会啊!可我能来学习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不能脱产,首先要以工作为重,影响了工作领导就不让去。”两年的党校学习,我经常看到,罗宁将每周要干的工作,按时间、按轻重缓急密密麻麻的列上一张纸的计划,每周如此。而在此期间,罗宁随文化艺术团出国考察,办出了高水平的个人国外摄影作品展、举办了大型的前苏联马戏团来西安演出等体现陕西接待水平的大型国家级活动,展示了陕西文化大省的文化品位,还编著了《博风击浪》、《热情的目光》两部表现陕西改革开放成果和文化领域动态活动思考的著作。
经过党校两年的马列主义熏陶,罗宁毕业后很快担当起文化艺术报总编辑的职位,90年代后期的中国新闻报纸市场上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业内人士记忆犹新,报刊泛滥,已经使基层难以承受。国家不得不下决心整顿报刊出版市场,除党报党刊外,其它报刊国家再不养着,取消了行政命令性的摊派订阅,同时还要取消一大批不符合条件刊物的刊号,吊销执照。罗宁刚当总编就遇到了我国报刊史上从未遇到过的下马威。在90年代后期,报刊的市场意识在一些办报人的头脑中还没有完全转过弯的时候,罗宁已经经过深刻反思,认识到了报纸是一种商品,既然是商品,就必须走向市场求生存。所以,他率先在报社班子会议上提出,报纸和产品一样,报纸的认可程度完全取决于市场,而眼下的《文化艺术报》首先遇到的是走向市场后的生存发行大战,我们一方面要千方百计的转变观念,眼睛向下,站在读者的角度,提高报纸质量,牢固树立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开门办报,抓发行,只有量上去了,我们报纸的市场占用率才能提高,读者才愿意和你合作,报纸才不被市场所淘汰。对此,罗宁首先打破传统的用人机制,从市场上招聘人才,在报纸经营最为困难时期,《文化艺术》报招聘的人才占到了报社固定人员的一半还要多,这样不仅报纸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报社人员的结构和活力,为报纸参与市场竞争在机制和人才上奠定了基础,同时,他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发行上。有一年,经过罗宁的精心策划,全部以市场行为,将全省县级以上的文化局长邀请到西安高档饭店,请陕西最著名的摄影师给每位局长照一张标准像,并放大装框,两天会议结束后带回家。从而使文化艺术报的发行量由上年的几千份,一下增长到3万份。每当谈起这段经历,罗宁还抑制不住美好回味的兴奋感,他自豪地说:“我到一些县去,至今许多文化局长的家中还是挂着我当年给照的那张和伟人照同样大的标准像。”
在文化艺术报转机最为困难的创业发展时期,面对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矛盾需要决策者去面对,需要决策者以超人的毅力和精力去处理,而罗宁在繁重的工作面前,还不忘挤时间,为自己充电。只有中专专业绘画水平的他,却毅然要报考陕西美术学院绘画专业的研究生。老师看到他已进入不惑之年,基础又那么差,还不能脱产静下来专心学习,很是担心,说专业课暂且不提,就英语一门也叫你难以应对。可罗宁硬是要补上自身先天不足这一课,他白天忙工作,傍晚顾不上吃饭就赶到附近的学校和在校学生一起上课,补英语,是班上年龄最大的学生,周末是人们放心休息的机会,可罗宁不管是在外地采访,还是工作再忙,也要准时赶到美院,静下心来,进行专业课的补习。
就这样,通过一年多的奔波,罗宁终于收到了美院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
辛勤的付出,换来了丰硕的成果,本应该是件高兴的事情,可此时的罗宁,反而显得更加沉重了许多。不是因为研究生三年由于工作的原因,不能脱产学习。罗宁说:“这对于我,不算太难,因为通过自己的努力是能够克服的。更重要的是正赶上全国报纸大整顿,类似像文化艺术报这样的行业报纸,不太好生存,能否存在,都是个问题。文化艺术报当时几十号人,通过大家两年的苦心经营,刚摆脱困境,看到了曙光,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才能到良性循环的发展期,如果停办了,几十号人的吃饭就业成了大问题,而且展示陕西这个文化大省唯一的一张文化报纸,在自己手里不复存在了,那时自己才真成了陕西文化的罪人,对上对下,都没法交代。”
人一旦能专注于事业,没有了自己的虚荣心,有了一种为社会负责的责任感,什么样的奇迹都能出现。这句话在罗宁身上得到了实现。面对新闻主管部门整顿文件一份接一份的传达,撤销整顿的会议一个接一个的召开,此时的罗宁深感到什么叫责任。一定要把文化艺术报保住,不能被取消,而且要办的比现在更好,罗宁在心里默默念诵着,为自己打气。那应该从何下手呢?他苦思冥想了一个多月,终于想出了出路,抛弃自己的一切私心杂念,决定直接向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写信,阐述自己的观点,说明文化艺术报不能被撤销的理由。
罗宁的这封长信打动了时任陕西省委的宣传部长王巨才,部长就此在信上批示;新闻出版及相关文化主管部门,文化艺术报是陕西文化大省文化发展的象征,应该保留,罗宁是个人才……
通过罗宁的努力,常务的批示,文化艺术报在整顿中得到新闻出版部门的高度重视,报纸不但没有被取缔,反而由以前的每周一期的对开小四版变成了对开四版的大报,并不定期出版书画、摄影、戏剧等彩色铜板纸精美印刷专刊,推荐了陕西众多书画艺术新秀,不少现在已经成为活跃在陕西、乃至全国的知名人物,罗宁也顺利完成了陕西美院三年的业余研究生学习,拿到了研究生硕士学位,他撰写的毕业论文《乾陵内壁画究竟出于谁之手》的重大考古论文,除荣获优秀毕业论文之外,还引起了许多研究唐朝文化及乾陵考古界的高度重视,称赞它的价值,是唐文化研究的有效补充。
在历史进入新千年之后,罗宁毅然放弃了自己苦心经营10年发展起来的《文化艺术报》,按照组织的安排,到陕西国画院担任书记兼副院长的工作。
罗宁在新的岗位上回忆他从事报纸工作那段峥嵘岁月时,深有感慨:“可以说是文化艺术报成就了我的一切,那里有我的汗水和事业,那里有和我并肩战斗多年,难以割舍的同志情,有我的市场和广大的读者,但是,我的目标是画画,在这里我更能有充足的时间向老师学习,使自己在自己所要追求的事业上有所建树。”
在陕西国画院的6年多时间内,他尽职尽责地干好本职工作,充分发挥在文化艺术报几年练就的协调攻坚能力,配合院长解决了许多遗留问题,力争为老同志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为陕西大唐文化事业的繁荣再做贡献。同时,他自己的绘画水平也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1999年3月罗宁出访美国,同年8月在西安举办《罗宁访美作品展》;2000年4月在中国深圳举办《罗宁等三人画展》  ;2002年3月在日本京都举办《罗宁等三人访日小作品展》  ;2004年1月在中国连云港举办《罗宁等三人画展》 ;2005年3月在日本京都举办《罗宁访日作品展》;2005年9月在德国勃兰登堡举办《罗宁等三人画展》……
著名学者费秉勋先生在《读罗宁人物画》中评价到:罗宁的画给人一股扑面而来的鲜活生气,读他的画,会感到一种青春的生命活力从画面从笔墨,从人物身上洋溢出来。用的仍然是中国画的传统材料,仍是诉诸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但你会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他的画风与别的人物画家拉开着距离,显示出更浓烈的时代气息。罗宁的艺术语言是阳光而喜悦的,线条松活而流畅,这就像一个性格“喜拉”的人,言行活泛而自然,不僵不板不矜持,跟人一接触便产生挡不住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罗宁之所以在绘画这个高境界的殿堂里能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呢?与他的艺术天赋和从小对艺术的追求,苦练基本功的分不开的,13岁上中学时,正是在文革读书无用论盛行下,大批判、大字报贴满了校园的角角落落,大哥罗铁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果再这样下去,这一代人以后咋如何面对生活啊?他为罗宁急,更为这一代人着急。“社会上的事情管不了,但我不能让我的弟弟荒废学业,要给他找到一条学本领,实现自我价值的谋生手段,我觉得画画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受时代干扰的影响比较小……”(罗铁宁日记)。罗宁受大哥的影响,从小就把自己的理想目标深深地扎根在绘画艺术的肥沃厚土中,他的艺术天赋很快就表现出来了, 14岁画的农民画就在县文化馆举办展览时选中展出,当罗宁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全县展出,那种高兴劲儿,超过了自己以后取得的所以成就。当时的扶风县文化馆老师田志直,看了罗宁的画,大为吃惊,14岁能画出这样的画,是天才,一定会有更大出息的。田老师就成了罗宁的启蒙老师,在手法、技巧上指点,并为罗宁创造一切条件。后来罗宁每次回扶风,都要带着感恩的心情看望恩师田老师,他说:“我的文化课当时在全年级也是数一、数二的,随便考一个大学都能录取,但在田老师和大哥的影响下,还是报考了凤翔师范美术专业。在校画的《周总理和孩子在一起》,能入选79年省美协和科委办的全省科普美术作品展,完全是田老师栽培和培养的结果,人生虽然漫长,但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关键的几步。”可以说,是田老师的慧眼和启蒙教育,为罗宁成就事业奠定了基石。罗宁也不辜负老师的厚望,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一直不断地坚持学习着。他80年毕业分配到西安小学教美术,省城积淀浓厚的汉唐文化,使罗宁大开了眼界。他利用课余时间,更加刻苦钻研,拿上自己的作品,到西安日报社拜访年轻的画家王西京,他主动要求参加王西京举办的美术培训班,在上课之余去听方济众、王子武等著名画家在西安教育学院每周绘画讲座,在此期间,罗宁为全省的教育刊物画插图1000多幅。由于工作出色86年他调往西安师范任美术教师,因为是中专学历,开始学校不认可,通过给学生试讲后掌声长达5分钟,折服了在场所有老师。88年他又以出色的成绩,调到文化艺术报,报社养不起美术编辑,罗宁开始兼一版文字编辑,他厚实的文化课功底,顿时展示了出来,为罗宁后来综合素质的整体发挥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为了大哥和二哥
罗宁根据已故的大哥给他的百余封信件和数10万字的日记,神情地写下了一部《大哥—罗铁宁评传》。著名剧作家陈彦作序这样写到:“罗铁宁走了,无论作为一个作家的罗铁宁,还是一个生命的罗铁宁,他都给了人们太多的启示,他的奋斗史,告诉每一个活着的人们,只有信念在,无论处在怎样的生存境地,都会活出心灵的质量,活出生活的厚度和硬度。”这样恰如其分的评论是对罗铁宁复杂、暂短、悲剧人生历程的中肯结论、也是对在承载着社会责任和家庭重担的罗宁拼搏经历的真实写照,代表了众多底层劳动者同命运抗争所表现出的风采和样式。
大凡从农村出来的要成就一番事业,一是要有机遇,二是要自己的不懈的努力,三是要有克服和战胜各种意外的影响,尤其是战胜自我的勇气和毅力。罗宁说,他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事业,再苦也不觉苦,再难的困难也能克服,拼搏的意志始终不减弱的根本动力源,在于他有一个不寻常的家.有一个理解并始终在自己身后默默支撑自己事业的贤惠妻子,有他依靠、牵挂,而且可以忘乎所以地为他们付出的大哥和二哥。
罗宁的大哥罗铁宁出生在上个世纪40年代,新旧社会交替的那代人,骨子里面就有一种报效国家,实现自我价值的基因,1963年,17岁的罗铁宁在上中学时期,就在和祖母同睡一个土炕的煤油灯下创作了秦腔剧本《嫁妆镰刀》,并且一炮打红。被评为陕西省建国15周年来优秀剧本之一,报送文化部参加全国15周年优秀剧本评选,当时的电视并不普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向全国乃至世界播放,至今那个时代的人提起《镰刀嫁妆》还记忆犹新。就是这样一个从小就在农村生活苦涩中成长,并在少年成名的剧作家,在他以后为事业追求的40年光阴中,给人们奉献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可作家一直受生活和感情上的困扰,最终没有走出作家应该向往和追求的胸怀与境界,留下了一串串使人牵肠挂肚的遗憾和无法回避,无法解释,又找不到答案的困惑,以悲壮的失败人生轨迹,走完了本来就不属于自己的人生里程。而就是这样一个复杂而又崇高无尚的大哥,一直注视并把握着罗宁人生成长的航标,为罗宁提供了克难制胜,磨炼自我勇气。直至离开人世后,还留下了展示才华,成就事业的平台。有人说,不是罗宁有多大的能耐,而是有这样一个精神境界高尚的大哥,逼着他一步一步前行,成就了罗宁敢干大事,能干成大事,不被困难所屈服的人生方程式。
正如罗宁在“大哥与我”开头一段中写的,一个人在他一生的成长中,常常有对他影响最大的人,这个人可能是他的老师,可能是他的父亲,也可能是一位朋友,还可能是他的兄长。我即是后者。同时,命运也注定了罗宁为大哥能付出、也必须付出自己的一切。
1987年不管从政治环境、还是生活积累可以说罗铁宁的创作已经到了高峰期,作家经过艰苦的努力,创作的新编历史剧《秋鸿传昭》在宝鸡搬上舞台后,由于众多的因素,致使这部在当时很能反映和折射时代特征的历史剧,在当地产生出两种不同的反响,此时需要有一个高水平、或者是上级领导看戏并做指导,而此时正逢元旦,罗铁宁心急如焚,该从何处入手啊?
刚调入《文化艺术报》的弟弟罗宁出现了,他知道他的大哥为《秋鸿传昭》的构思创作付出了多么大的心血!他和其他编辑利用假期冒着严寒赶往宝鸡观看《秋鸿传诏》,引起了剧团领导的高度重视,随后,罗宁又两次邀请秦腔剧的知名人士、评论家去宝鸡,为《秋》剧制造必要的社会影响,最终使《秋》剧参加了中国艺术节西部荟萃演出,受到了观众的肯定。
罗宁在《罗铁宁评说》一书中,关于《秋》剧一段的描写说:“关于戏剧《秋鸿传诏》大哥先后给我写过15封信,在大哥精神的鼓舞下,我也为此剧的成功做了些了力所能及的工作,我曾带着剧本几次到省戏曲研究院请院长指点,夜里用自行车带着大哥去省公里医院看望住院的省剧协副主席……”
还有罗铁宁编著的折子戏《杀嫂》,在罗宁的努力下,该剧演出不到半年时间,从山城宝鸡到西安、继而又走出陕西到山西,获得中国戏曲金三角多项桂冠。
罗铁宁一人工资,要负担岳父岳母两位老人,还要管教三个孩子,罗宁看在眼里,放在心里。1992年,他和妻子商量后将大哥初中毕业后未考入高中的二女儿罗湘毅带到西安一起生活两年多,待到孩子在一家公司打工得到锻炼,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大大提高后,才送回到了宝鸡,后来成为罗铁宁离不开的好女儿。
罗铁宁在他2003年1月30日的日记中这样评说他的好弟弟:罗宁冒着大雪从西安来宝鸡中心医院病房探视,我和他交谈了医生提出去西安手术治疗的事情,罗宁非常赞同,认为要不惜代价使手术成功而恢复健康,他留下了300元钱,叫女儿湘萍给我买了一台小收音机,以便在病床上收听外面的世界。
和西安罗宁弟联系,预定4月份手术,我将筹款8万元,其它由罗宁负责操作,事到此境,我感到轻松,终于有了希望。
这是发出内心,能代表罗铁宁生命继续延续的感人语言。通过罗宁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看以看出,大哥只所以能同疾病顽强的抗争,希望和寄托不仅来自于弟弟的经济帮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上支持。
陈彦在给《罗铁宁评说》序里写到,罗宁能将他这样一个,用自己精神力量支撑战胜病魔的大哥,用远近交叉的镜头和黑白相间的画面,极其冷静地推到人们的面前,让人在热泪涌流中,感知到了人世间,像罗铁宁这样千千万万个大哥的亲和、柔软和宽厚,在冷汗淋漓后,洞见到了大哥的忍耐、不屈的力量……
罗宁的二哥罗福宁是一个朴实无华,兢兢业业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土地为生。在如今经济飞速发展时代,不具备基本的经济头脑,种庄稼,能勉强维持生活就算不错了,而罗福宁还要供养3个孩子上学,所以,经济的重担无疑又落在了罗宁肩上。大儿子勉强上完了初中,因经济的压力,不得不辍学帮父亲种地。罗宁不想让经济问题阻碍下一代,使罗家后人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传承下去,于是毅然将二哥正在上初中女儿的户口落在了自己的户口本上,接到自己的身边,一是减轻二哥的经济压力,二是让孩子能在城里接受良好的教育,将来成为家庭、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之才。
二哥的小儿子中学毕业后,中考成绩不很理想,按照二哥的想法,就此结束学业,当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罗宁坚决反对,说服大哥,就初中学的那点知识,当农民都不称职,所以,他又四处奔波,为其在西安找学校,接受系统的技能专业知识学习……
在家庭问题上,妻子有时难免有时发几句的牢骚,说姊妹好几个,为什么都叫咱来承担?
罗宁理解妻子的心情,理解妻子给这个家庭所付出的一切。曾经有一次,经常来家的一个同事,从电视上看到一个好像民工一样的青年,昏倒在西安街头,很像她在见过的罗宁在城里打工的侄子,随后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罗宁的妻子。当时,罗宁还不在家,侄子也没有手机,也是夜里下班时间,同单位也联系不上,在万分着急中,她按照同事提供的地址,连夜赶到现场,结果一个人也没有,问过路的人,谁都不知道,妻子心急如焚,急忙赶回家和电视台联系,经过反复的核实,再三证实此人不是自己的亲人,而且昏迷的家人已经把当事人送往医院时,这时,罗宁妻子才松了口气。罗宁说,遇到类事这样大大小小的事情,妻子都是一马当先,维护了我这个复杂家庭的完整性和凝聚力。罗宁发出的肺腑之言:“我的妻子是伟大的,如果没有她的鼎力相助,我也不会有今天,有自己的事业。”所以,每遇到妻子一时心里不痛快时,他就耐心地解释说:“一个人在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和家庭义务上,有的人是有那种能力,没有那种境界,有的人是有境界而没有能力,你有这方面的能力还有境界,这是人生价值的拓展。咱现在的家庭情况都比他们强,有这方面的能力,为什么不去尽咱的一份责任呢?再说二哥的闺女是咱们要求接来的,咱既然把她接到城里来,就要按照城里人的人生轨迹规划设计她的人生,这不仅是对孩子负责,对社会负责,也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如果不接到城里,在农村她又是一种生活方式,也许她会生活的更加充实、富有。”
是啊!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决定了他的生存方式和价值取向,一个人从出生时的弱小长成强健;从无知变成学识渊博;小时侯品行恶劣,后来从懒惰、暴躁、骄傲、自私、嫉妒的性格中解脱出来,变得勤勉、温和、谦虚、慈悲、善良,心地高尚;从贪玩的孩子变成志向远大、有所作为的人……这些都是他在良好环境中熏陶的结果啊!这一切能用金钱衡量吗?不,它们应该用人生价值的尺度来衡量。罗宁说:人存在的价值就是对社会、对周围的人产生积极作用,认为你的存在对他有用,你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人和人的交往,实际上是一种相互包容和促进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共赢,如此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必能成就一番事业。
诚哉斯信。事实上,罗宁本身就是在大哥那榜样力量的促进下,在相对寒微的环境中奋然攀行,披荆斩棘,才终于开创了崭新的人生之路,收获了沉甸甸的事业果实。如此看来,贫寒的际遇还须高尚的导引和不懈的抗争,才是成就人生价值的土壤和条件,这一点,在罗宁复杂而又辉煌曲折的人生成长的征程上得到了践行。

地址:陕西省铜川市陕西煤炭建设公司办公楼中国煤炭报记者站
电话:13992961011
邮编:727000











煤矿安全网(http://www.mkaq.org)

备案号:苏ICP备12034812号-2

公安备案号: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 煤矿安全生产网 徐州铸安矿山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网狐天下友情技术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