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胜:品味中秋月联
品味中秋月联
陈景胜
一年一度秋风劲,又到中秋月圆时。欣逢中秋佳节,谨奉上佳联妙对,以聊助大家中秋赏月之雅兴,月下共赏。
古往今来,在我国民间流传着不少构思奇巧、脍炙人口、以景寄情,写诗颂月抒志的动人的咏月佳联,不胜枚举。
有一副以传统神话故事为题材的对联:
玉兔捣药,嫦娥许我十五圆;
喜鹊成桥,织女约郎初七渡。
古时候,有几个秀才中秋时相聚在一酒楼品酒赏月,酒过几巡之后,其中一秀才脱口吟出一联:““秋中赏月对高楼,月对高楼酒上游;游上酒楼高对月,楼高对月赏中秋。”在场的人听后,不禁击掌称绝。原来,这是一幅回文联,将上联回文作下联,互为倒读,通顺流畅,联语贴切,意境优美,可谓构思奇巧,有如天成,读来兴趣盎然。
古代还曾有一个出门在外的人在中秋赏月这时撰写过这样一幅对联:“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此联构思巧妙,把习以为常的事写成对联,其中上联的“天月圆”实指天上的明月,“地月缺”则指八月十五这一时间,并暗寓“月圆人不圆”之意。就这样,上联的“圆”与“缺”、下联的“苦”与“甜”构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出游子浪迹天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乡之情,堪称中秋咏月联中的佳品。
苏东坡在杭州为官时,在一年中秋节与苏小妹及佛印和尚去西湖泛舟赏月。才学非凡的苏小妹信口吟出一则上联:“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波心千佛子”。佛印和尚仰望空中皎洁的圆月,脱口而出下联:“一个美人映月,人间天上两婵娟”。
相传,有一年中秋节,“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出游江苏扬州蜀冈瘦西湖,来到小金山岛上的“月观亭”景点。他触景生情,撰就一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联语既贴切,又有气势,将人们带入迷人的赏月胜地,不失神来之笔。
传说唐朝初年,几位秀才于中秋之夜聚到一起品茶饮酒赏月,其中一位秀才有感而发,吟出上联:“天上圆月,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半月”。在场的几位秀才苦思不得下联。直到当年除夕,几位秀才又一次相聚饮酒守岁,其中一人提起中秋时的那则上联时,那位曾出上联的秀才稍加思索,便吟出下联:“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上下联对仗工整,结构严谨,可谓独具匠心。上联六个“月”字、下联六个“年”字重复运用,构思奇巧,并抒发了岁月交替、时光如流的人生体验,令人读之不禁拍案叫绝。
清代,有李北水和张南月于中秋登楼赏月。李北水眼望北斗出上联:“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上联巧妙嵌入“北水”之名。张南月忽见楼顶孤雁飞过,对出下联:“南楼一雁,月中带影一双飞。”下联嵌入“南月”之名。异曲同工,回味无穷。
清代作家、戏曲理论家李渔,一年中秋节到扬州桃花庵览胜,庵中方丈好客,与李渔同登讲经台赏月。二人兴致勃勃,边赏月边作对,妙联不绝。方丈道:“有月即登台,无论春夏秋冬”,李渔对:“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东西”。方丈又出上联:“天尽山头,到了山头天又远”,李渔对:“月浮水面,撬开水面月还深”。平平常常的月色山水,一经诗化,便使人感到分外优美。
清代李调元为官清正,夫妻恩爱,遭陷充军伊犁,经多方营救得赦回京。夫人在家备下酒菜为他接风,含泪出一上联:“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李感慨万端,即席口拈下联:“花落花开,花开花落,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全联情真意切,回肠荡气,读罢耳边不禁响起北宋著名词人李清照《声声慢》中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令人欣慰的是李妻终于还是熬到丈夫回家。此联兼用重叠、反复、颠倒、比喻、双关等丰富的修辞方法,骈俪工稳,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上下联末句更堪称人生箴言。是难逢的佳联。
重庆巫峡瑶上有一副妙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此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杭州西湖水月亭联:“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此联典雅明丽,富于想象力。
上海豫园得月楼联:“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联中阐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通过对联的欣赏示人以哲理。
台湾阿里山古月亭联:“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全联对仗既工且含无穷韵味。“弄”、“窥”两字用得恰到好处,最能传神。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过去,一夜分为五更,两小时一更;古称秋季三个月为“三秋”,即初秋七月(孟秋)、中秋八月(仲秋)、晚秋九月(季秋)。这一联是明代大学士杨廷和(1459年-1529年)父子的杰作。相传杨廷和8岁那年,有一次,他父亲与客人对饮到深夜,并出上句让客人对下联,可是无人能对出,在一旁的小廷和随即应对,语惊四座。
当代大文豪郭沫若,在童年时就很有才气,而且又调皮,常与友童去偷摘桃子。有一年中秋节与友童在一起赏月时,其友童吟一上联戏笑他道:“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沫若文思敏捷,看看中秋圆月即反驳道:“他年攀桂登月宫,必定有我。”对句针锋相对,浅显明快,工整自然。
每逢佳节倍思亲。那又圆又亮的中秋月,常使游子望月思乡。据说台湾知名人士俞大维先生,在一年的中秋之夜,摆好传统赏月供品,点燃清香一束,在明月下遥望故土即挥笔作联道:“母亲泪落吴江冷,望月魂归蜀道难。”抒发了台湾同胞思乡念亲和渴望海峡两岸盼团圆回故里的强烈感情。
中秋之夜,明月高悬,或阖家团聚,或三五好友,赏月、祭月、品酒、吃月饼祝福团圆。华夏神州赏月绝佳之地有百余处,情由境生,不同的场景引发出他们吟诗作赋不同的情感。
虽是千里婵娟,一轮明月,却可以品出万般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