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胜:毛泽东“一字之师”的故事
毛泽东“一字之师”的故事
陈景胜 搜集整理
旧时有些好诗文或语句,经旁人改正一个字而更加完善或准确,原作者或旁人往往称改字者为“一字之师”或“一字师”。
唐代诗僧齐已作《早梅》,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二句,郑谷认为“数枝”不能算早, 就把“数枝”改为“一枝”齐已非常佩服,拜郑谷为“一字师。”时人也这样称呼他。
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宋代杨万进而谈及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干宝,误作“于宝”,有吏在旁,说:“乃‘干宝’,非‘于’也。”并且检韵书为证。万里大喜,说:“汝乃吾一字之师。”从此“一字师”便从古传到今日。
一代伟人毛泽东堪称“一字师”的典范。毛泽东不仅是我国人民的伟大领袖,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在诗词写作中,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有的作品经过几十年的修改,方成定稿。期间,他多次听取了诗坛大家郭沫若、臧克家的意见,也注意听取一般读者的意见。只要说得对,他都会采纳,在下次诗词再版时加以改正。毛泽东的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的大家风范,留下一则则诗坛佳话。与他有关的“一字师”的故事,流传很多。
1949年秋,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章乃器从香港绕道东北到北平参加人民政协筹备会议,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在哈乐滨,他听到人们欢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随口说:“加个‘新’字就更好了。”
到北平后,毛泽东一见面就亲切地说:“乃器先生,你的意见很好,我们已通知作者加上‘新’字了。”章乃器热血上涌,感到意外的惊喜:“共产党真了不起!在车上随便说说,竟这么快传到毛主席的耳朵里了!”
从引,响遍全国的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了。
1950年深秋的一天下午,毛泽东主席邀请邵力子和傅作义将军(当时任水利部部长)到中南海颐年堂住处议事,谈有关治理淮河问题。
三人谈了一会儿水利建设方面的话题后,主席站起来,拿起两张条幅,邵力子和傅作义人各拿一张。主席对邵力子说:“先生,你看我对治淮河的提法是否得当?”邵力子知道主席喜欢直言不讳,就说道:“主席,您看是不是把‘一定要把淮河治好’改动一字,改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主席思索了一下,爽朗地大笑,说:“好,改得好!一字值千金。”说着转身提笔挥毫把“治”字圈去,写个“修”字。他转脸又问傅作义:“傅将军的意下呢?”傅作义回答说:“‘修’比‘治’的含义深。”主席幽默地笑着说:“好,少数服从多数。”接着又把傅作义那张条幅上的“治”也改为“修”字。1951年5月2日,毛主席委派邵力子视察安徽、河南等治淮工地并向治淮总指挥部授旗锦旗上用金线绣着主席手书的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从此毛主席的这幅题词传遍了全国。
毛泽东著名的《七律·长征》最早发表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家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一书中。其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原作“金沙浪拍悬崖暖”。1952年元旦,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元贞给毛泽东写信,建议他把《七律·长征》的第四句“金沙浪拍悬崖暖”中的“浪”改为“水”,这样既可避免与第三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中的“浪”字重复,在意境上也不显得太“露”。元月9日毛泽东闲笔回信:“元贞先生,一月一日来信收到,感谢你的好意。此复,敬颂教祺。毛泽东。”1957年1月号《诗刊》正式发表这首诗时,改为“水拍”。毛泽东自己把“悬崖”改为“云崖”。于是,以后再版的《毛主席诗词》和中学语言课本,便改为“金沙水拍云崖暖”了。毛主席还自注:“浪拍,改为水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在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
1957年1月,毛泽东写信给臧克家,称自己的诗“诗味不多,没有什么特色”。不久,他又约臧克家当面请教。臧克家问:“‘原驰腊象’(《沁园春·雪》)的‘腊’字怎么讲?”毛泽东反问:“你看应该怎样?”臧克家答:“改作‘蜡’,似好些,‘蜡象’正好与前面的‘银蛇’映对。”毛泽东高兴地点头:“好,就请你替我改过来。”1962年,他给臧克家几次写信说:“你细心修改的几处改得好,完全同意,还有什么可改之处没有,请费心斟酌赐教为盼。”
1957年初,毛泽东的18首旧体诗词发表后,收到复旦大学一位学生和江苏省泰县一位小学校长的信,信中提出《菩萨蛮·黄鹤楼》中“把酒酎滔滔”的“酎”字是“酹”字之误,并说毛泽东写给《诗刊》主编臧克家的信中“遗误青年”的“遗”字应为“贻”字。毛泽东看完信后,让中央办公厅秘书给来信人复信,告诉他们,他们的意见是对的。后来,毛泽东又告诉《诗刊》编辑部,照来信人意见把错字改过来。
1959年9月,毛泽东请胡乔木把不久前写的《到韶山》和《登庐山》送郭沫若:“看有什么毛病没有?加以笔削,是为至要。”《登庐山》的第二、四两句原为“欲上逶迤四而盘”和“热风吹雨洒南天”。郭沫若分别改为“坦道蜿蜒四百盘”和“热情挥雨洒山川”。之后,毛泽东写信给胡乔木:“沫若同志修改的两句给了我启发,两诗又改了一点字句,请再送沫若一观,请他再予审改。”后来,在庐山会议初期,他又请教湖北省委秘书长梅白。梅白说末句“始使人民百万年”有口号之嫌,毛泽东便改为“遍地英雄下夕烟”;第一句“旧梦依稀哭逝川”,梅白建议改“哭”为“咒”。因此,毛泽东便笑称梅白为“半字师”。
1962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词六首》。发表前,《人民文学》编辑部请郭沫若写些注释性文字。郭沫若写信给毛泽东,对《词六首》的字句修改和编排次序,提出了意见。4月底,毛泽东复信郭沫若,肯定了郭沫若对《词六首》编排次序的意见,并且说:“‘七百里驱十五日’,改得好。”1962年4月27日,毛泽东致信臧克家:“数信都收到,深为感谢!应当修改之处,都照尊意改了。”
对诗词句是如此,对标点,毛泽东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进行修改。《水调歌头·游泳》中有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依词牌,可断句为“上四字下七字”,也可断为“上六字下五字”。1957年发表时此句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1958年版《毛主席诗词十九首》,根据别人意见,将此句标点改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1964年,胡乔木向毛泽东反映诗人袁水拍的意见,提议将标点仍作“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为好,毛泽东当即同意。
从毛泽东这样一位伟人在写作中认真听取意见,反复修改一个字、半个字的一丝不苟的精神可以看出,对于文章写作来说,文字上的精雕细刻,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由毛泽东的一字甚至半字之师故事可以看出,他老人家是何等的虚心与大气,何等的实事求是,不贪他人之功为己功啊!有时我在想,如果毛泽东他老人家在政治和经济建设等方面也能一以贯之地如此去做,那他一生的功过之比将会大大地改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