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里煤矿徐永和:把修旧利废当成新产业来打造
柴里煤矿徐永和:把修旧利废当成新产业来打造
通讯员: 王亚峰
什么是废旧物资?不同的人,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使用目的,往往会给出不同的判定。山东能源枣矿集团柴里煤矿通过对“废旧物资”更精准的定义和诠释,在该矿内部引发了一场深刻的材料管理变革,让矿山无“废品”,在煤炭市场寒风愈吹愈烈之际,成为矿井“取暖度冬”,保障经济效益的一件“防寒服”。
导火索:两件小事
该矿木场场长王新刚记得很清楚,这场变革的起因仅仅是一次检查中的两件小事。
矿长徐永和在去年到木场的一次检查中,看到木场角落里存放着一大堆井下使用过的废塑钢网、木楔、道板、竹笆等废弃材料。当得知这些材料将要扔掉时,徐永和皱起了眉头。他凝视一会后,拿起一片废旧塑钢网放在地上,放上旧木楔、竹笆、木料头后卷成筒状,又用废旧铁丝紧紧的扎起来。对身旁的王新刚说:“你看,把他们捆绑在一起,用作井下巷道填充材料怎么样”。
在检查到一辆刚刚上井的装满垃圾的矿车时,徐永和又停下了脚步,伸手在垃圾车里捡起了一段米把长锈迹斑斑的旧铁丝头交给身边人员。王新刚说,当时现场的很多人对矿长的举动一头雾水。
第二天,他们的疑惑有了解答。在中午就餐的时间,该矿食堂门口放了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着那段旧铁丝、一个馒头,还有一捆用旧木料捆扎成的塘材,旁边的小黑板上写着:“一捆用废旧木料扎成的塘材价值两个人的午餐,用于捆扎塘材的这段旧铁丝价值一个馒头”。
“这些废旧木料,以前在我们眼里没有丝毫价值,直接丢弃了,也不会觉着浪费。但没想到换一种思路,变换一下使用的形式,一下子就变成了‘宝贝’。”王新刚按照这种方式,组织职工把积存的竹笆等废旧材料全部捆成填充材料75600余捆,一下子就节约新材料采购资金80余万元,相当于场里一名职工近十五六年的工资,这件事对职工震动很大。
转折:“废旧物资”的新定义
柴里煤矿从这两件小事中,嗅到了废旧物资再利用所隐藏的巨大潜力。但,要挖掘这块冰山下的宝藏谈何容易,首先要溶解职工传统工作习惯和思想认识这座冰山。
“俺们职工认为大多生产材料都是一次性消耗物资,用过了,用旧了,用坏了就属于‘废旧物资’,没有任何价值,像一次性筷子,用了一次谁还会再用它吃饭?”该矿掘进二区王兴叶的话代表了大多数职工的看法。
如何改变职工这种认识误区,柴里煤矿首先做的是立“法”,通过制度给“废旧物资”一个新定义、新身份。该矿规定,通过修复、改造、分解等手段,整体或部分在矿山任何单位、任何工作中都没有二次回收利用价值的物资列为废旧物资,反之为可复用物资,都要进行回收利用。简单概括就是,废弃物资必须“零”使用价值。
这一新的界定标准,彻底颠覆了职工传统上对“废旧物资”的认识,以前习惯中随手丢弃的旧铁丝、废竹笆、木楔等职工眼中的“垃圾”,都成了回收复用的对象。
“一块石头放在马路上就是通行的障碍,而放在建设工地上却能成为大厦的基石。重新定义废旧物资,就是引导职工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和认识废旧物资的价值。”该矿矿长徐永和介绍说。
为提升职工修旧利废、回收复用的积极性,该矿又不断完善配套政策。把生产成本直接分解到班组、个人和项目,与职工个人收入挂钩,实行节奖超罚。并对职工自发性的修旧利废行为,按物资原值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推行了“材料浪费回购”制度,对出现可用物资浪费现象的,由责任单位按材料原值的5至20倍进行回购,并把材料浪费丢失等现象,纳入“三违”界定范围,形成了安全经营联管联防体制。
该矿巷修工区成为第一个“撞枪口”的单位,他们因丢弃1根旧锚索,由工区出资2000元从矿进行回购,整整是新锚索价值的20倍。把“废物”当“宝贝”,职工一下炸开了锅,认识到矿上是下了“狠心”,动了“真格”。
“新制度紧紧栓住了材料浪费现象的‘牛鼻子’,乱扔乱弃现象很快杜绝了,尤如用旧钢丝绳焊接成钢网、旧皮带切割成锚钢带等群众自发创新的节约金点子层出不穷。”该矿经营副矿长杨光群说。
深化:当成新产业来打造
管理方式的变化带来了显而易见的效果,但在执行过程中,一些新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修旧利废节约活动都是以班组、职工自发性为主,零打碎敲经济效益显现不明显;职工自行改造修复的旧材料,安全性无法保障;单位之间不能互通有无,容易造成闲置积压。这些新问题促使柴里煤矿在摸索中没有停下探索之路。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经过一番调研摸索,他们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聚沙成塔,把废旧物资的再利用当成一个新产业来打造,走专业化、集约化的路子。”
他们首先打破了矿物资材料仓储制度,对全矿27个基层小仓库进行清查、取缔,在矿仓库、木场划定区域,设立“废旧物资集散地”,对全矿废旧物资进行统一回收管理。在基层单位设立机电设备、工具、支护材料、电缆通信线路、木料等“废旧物资修复改造定点单位”,根据废旧物资性质和属类,由矿统一调度进行定点专业修复,并根据矿井生产需求,每月初下达修复改造计划,月底回收考核。
“通过一系列调整,彻底打破了原来全矿一盘散沙、零打碎敲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格局,逐步构建了回收、鉴定、修复改造和再利用一条龙的专业化管理体系。”徐永和介绍说。
该矿电器修理厂是“报废矿用电器设备再利用定点单位”,厂长冯开迎介绍说,他们厂现在不仅维修电器设备,而且对报废或淘汰的电器设备进行逐台拆解利用,为此矿上专门在厂里建设了电器电子插件试验室,对所有拆解下来的零部件进行健康“诊断”,按“完好、可修复、可改造利用、报废”几种标准进行登记造册合理储存,就连拆剩下的金属空壳体也会被移交给其他定点单位切割成锚杆盘、锻造成道钉等矿用产品,丝毫不浪费。
他拿起一个电器部件说:“像这样一个在报废真空馈电开关上拆解下来的‘智能综合保护器’,其市场价格在4000元以上,由于其构造以非金属原料为主,原来随着报废开关整体处理的时候,以废铁价都没有人要,整台设备处理价也不到500元。通过拆解回收,报废电器设备升值至少10倍以上”。
同时,为加快这些改造修复物资的使用轮转消化速度,该矿建设了“废旧物资网络超市”,对所有库存物资通过内部网络向全矿进行发布,并明确规定“有旧不用新”、“折价领用”等物资发放制度,以材料原值的30%-50%供给各基层单位使用。
对于这些变化,该矿负责废旧物资统筹管理的经济运行中心主任靳宪刚感触最深,他告诉记者,今年前10个月,全矿修旧利废、回收复用实现经济效益1300余万元,全年预计实现1600万元以上,真正形成了“矿山无废品”的格局,管理的专业化、集约化经济效益明显。
收获:提升的不仅是效益
在该矿支护材料队院内,王成具师傅正在指挥两名工友把一根弯曲变形的工字钢抬到一台蓝色的设备上定好位,手指轻轻按下操作按钮,随着“突突突”几声响,工字钢被修整的平直如初,整个过程也就两三分钟,王师傅笑着说:“放在以前,像这样的‘铁家伙’我们全班10来名职工,一天敲敲打打也修不了五六根,现在我们仅需要3个人操作这台整形机一个班就能修复100多根。”
该队队长范友胜介绍说:“以前,像这样淘汰下来的变形工字钢、十字梁、H架大都当作废铁对外处理了,只有在新材料紧缺的时候修复一点,但费工费时费劲,与用新材料相比并不划算。自我们队被定为‘支护材料定点修复改造单位后’,堆成小山的废铁反而激起了职工的创造热情,几名技术好的老职工用矿上淘汰的电机和材料,自行研究制造了这种‘型钢整形机’,一下解决了问题。”
他瓣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帐,工字钢现在市场价格是4200元左右一吨,而他们修复仅需投入不到150元左右的人工成本和电费,不到新材料采购价格的一个零头。
据介绍,该队今年前十个月修复利用旧工字钢、十字梁、H架等支护材料达31000余根,占矿井同期总投入量的60%以上。
说起成绩,范友胜很欣喜,但让他更兴奋的是周边工友、同事在不知不觉中出现的一些变化。他告诉记者,前几年,兄弟单位向他要支护产品的时候,都是‘非新不用’,除非新材料数量不够,才勉强接受用旧材料改造而成的。现在却颠了个,新材料反而无人问津,只能当作备用和补充了。
前段时间,他看到单位锻造工任广普经常在下料区挑挑拣拣,把一些下料剩下的废铁头、钢块收集储存在自制的“回收箱”中,老任认为这些料头扔了可惜,可以用来锻造道钉、锤头等小工具。范友胜感慨的说,职工的节约意识明显提升了,有了一种精打细算“居家过日子”的感觉。
现在范友胜也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来到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登录矿上的“废旧物资网络超市”上网淘宝,发现队里可用的废旧物资,第一时间安排人领取。他幽默地说:“我们矿也许是第一家准许职工在工作时间可以‘上网淘宝’,而不属于违反劳动纪律的企业了。”
“充分挖掘废旧物资的利用潜力,使之价值最大化,从小处说,可以降低一个矿山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大处说,可以降低资源消耗率,助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更符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具体要求。”徐永和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