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煤矿安全网!

杨金辉:襄阳散记

作者:杨金辉 2014-08-20 13:18 来源:煤矿文化网

《当代矿工》杂志举办职工技术创新研讨和工作年会,我作为一名优秀通讯员代表应邀到襄阳参会。对我来说古城襄阳是那么神秘,《三国演义》有关襄阳的故事章节在脑子里萦绕,《三国演义》120回章节就有31回发生在襄阳。5月17日报到后,我就急匆匆来到古城襄阳游览。

灌娘台

襄阳公园很有特色,一边是高大的古城墙,一边是宽阔的护城河。护城河最宽处250米,平均180米,引汉江之水环绕东西南三面,北临汉江。依古襄阳城墙和号称亚洲第一大护城河而建的襄阳公园,风景秀丽,游人如织。我去的时候正值初夏时节,夹竹桃花开正艳,如花山花海,红遍半边天;粗大的广玉兰盛开碗大的花朵,透出袭人的香气。公园深处有一处不为游人注意的景点,叫灌娘台,台高不过数米,一座陈旧的圆形凉亭,土台毫无惊人之处,圆月门上书写“灌娘台”三个字。旁边那块碑文生动地记述了古代小英雄荀灌娘突围救襄阳的动人故事。

东晋时候,襄阳出了一位少年女英雄荀灌娘。

就在荀灌娘十三岁那年,匪首杜曾率众来袭,把襄阳城团团围住。当时襄阳守军只有千人,贮存的粮草也十分有限,难以长期固守。杜曾的人马轮番攻城,双方对峙日久,城里粮草一天比一天减少,守城的军民死伤人数一天比一天增多,襄阳城危在旦夕。

荀灌娘的父亲荀崧时任襄阳太守,把守着西大门。眼看城就要被攻破,荀崧焦急万分。决定派人突围出去,向驻守宛城的平南将军石览求援。可是,那众多的叛军重重包围,连一只鸟儿也难飞出城去,怎样突围求救呢?两天过去了,没有一个人自告奋勇突围搬救兵。

情势更危急了,荀崧决定自己突围求援。众将士不让太守去,一个个苦苦相劝。这时,13岁的小女儿荀灌娘推开众人,走上前来。她说:“父亲重任在身,正在带领襄阳军民战斗,怎可随便离开?还是让女儿突围求援吧。”父亲知道女儿从小跟着自己习武,早就练出了一身好功夫,但是她毕竟只有十三岁,还是个孩子啊。便喝斥道:“小孩子家口出狂言,你以为出去搬兵是闹着玩的吗?还不给我滚回后院去。”灌娘急了:“襄阳危在旦夕,难道我们都等死不成?灌儿虽然年幼,却有破敌妙法。”

荀崧不以为然地说:“那你就说说看,是何妙法?”

灌娘说:“叛军攻城太急,已经疲劳不堪。我已经观察到了,他们白天组织还算严密,到了夜间,防守便松弛了。我只要带领少数武艺高强的军士,乘其不备,深夜突围,又有何难?女儿十三岁已不是小孩子了,当此危难之时不能为父分忧,生我何用呢。”“平时倒真小看这丫头了”。荀崧暗自感动,但还是担心地说:“儿啊,那杜曾十分骁勇,你没想过如果冲不出去,不是白白送了性命吗?”灌娘说:“无人出城求救,早晚只会一死,不如拼一次,万一成功还有活的希望。”荀崧便不再言,下令选拔精悍骁勇的军士,随灌娘突围。深夜,灌娘手执利剑和十几个武士骑马冲出城外。敌军都在睡大觉。等巡哨的发现时,他们已冲出包围,急驰而去,很快到了宛城。援军齐发,飞驰襄阳。荀崧见援兵已到,率城里守军冲杀出来。杜曾两面受敌,虽奋力抵抗,仍伤亡惨重。他见势不妙,仓皇撤兵而去。

襄阳城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满城的人都在传诵荀灌娘的英雄义举,夸灌娘是个勇敢的姑娘。灌娘的英勇事迹因而被写入《晋书》,流传千古。荀崧亲自到城外迎接平南将军石览和周抚,感谢他们的援救。石览将军拉着荀灌的手,对荀崧说:“您有这样一个智勇双全的好女儿,真是令人羡慕。”周抚也说:“襄阳解围,百姓得救,小荀灌是有功之臣,可敬可敬!”人们不会忘记灌娘,千百年后,仍然在此立碑纪念。

夫人城

会议间隙,举办方组织我们到襄阳古城墙游览,从小北门“临汉关”登城,一路徐徐而行,来到夫人城。导游小张是个腼腆的小姑娘,但讲起夫人城的故事,却如数家珍,她为我们讲了一个悲壮感人的故事。在襄阳城的西北角有一座城外城,与襄阳城紧紧相连。城墙高两丈余,周长约十余丈,城墙朝北的一面上方正中有一碑刻,上书“夫人城”三个大字。这城墙、碑刻系清代同治二年襄阳人民为缅怀韩夫人所筑。它记载着东晋时期苻坚派兵十几万,分三路进攻襄阳。时朱序守城抗敌。朱序之母韩夫人登城巡视,检查战备,察看敌情,看出城西北角为薄弱之处,急需加强。因朱序忙于全面防务,她即率领城中妇女,夜以继日在城西北角内侧加修一道城垣,长20余丈。不久,该处旧城果然坍塌,晋军移守新城。后来,由于都护李伯护充当内奸,城破,朱序被俘,韩夫人下落不明。所修之城,后人称为“夫人城”。夫人城不仅本身是名胜古迹,还是观赏山、城、洲、水的最好之处。

为了纪念韩夫人筑城抗敌之功,后人称此段城墙为夫人城。明初在此扩建长24.6米、宽23.4米的子城,后世多次维修,上勒石额“夫人城”,并立有“襄郡益民胜迹,夫人城为最。我们一行数十人在此遥望“长虹卧波”,凭吊古时的伟人,纷纷合影留念。

米公祠

会议结束后,举办方组织我们到汉江对岸游览米公祠。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的故居在襄阳,米公祠是为纪念米芾所建的祠宇,坐落在樊城柜子城上,隔汉水与襄阳小北门“临汉关”遥遥相望。米公祠,原名米家庵,始建于元,扩建于明,后改名米公祠。自清康熙始,先后由米芾后世子孙重建;祠内有纪念性建筑拜殿、宝晋斋、仰高堂等。并珍藏有清雍正八年由其后裔摹刻的米芾手书法帖45碣,其它碑刻145碣。

米芾世称为“米襄阳”。米芾与苏轼、蔡襄、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以“米点山水”绘画技法著称于世。米芾故居——襄阳米公祠因此成为艺术圣地。襄阳市大力打造“米芾书画”品牌,扩建修缮了米公祠,每年投入60多万元专项经费举办各类书法活动,把书法艺术纳入全市中小学教学体系。襄阳市于2011年获得了“中国书法名城”荣誉称号。

米公祠由三部分建筑群体组成,中轴为主体建筑亭、拜殿、碑廊、宝晋斋、仰高堂,总占地面积为一万二千多平方米。殿堂里珍藏陈列有米芾及宋代大量的墨迹和石刻。拜殿、宝晋斋内悬挂的匾额、楹联琳琅满目,“颠不可及”“妙不得笔”“与孟鹿门号两襄阳书传千古,共苏黄蔡称四巨子颠压三人”等题词,是后人对米芾书法及品格的高度评价。中轴两侧为东、西石苑,苑内亭、台、榭、廊高低错落,参差有致,游鱼满塘。廊壁陈列着米芾、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人书法石刻一百多块,以及当代著名书法家为米公祠留下的墨迹石刻三十多块。这些书法精品,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每年吸引着大批中外游人到此参观,弘扬了中国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宣传襄阳,创建文明城市起着重要的作用。祠堂庭院清静,碑石林立,怪石嶙峋,银杏参天,给人以清静幽深的感觉。米芾攻诗文,擅书画,尤善长行、草,史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美誉。米芾绘画染山水,独具一格,被人称为“米氏云山”。米公祠原为米家庵,是米氏家庙,始建于元末,明代被毁,清康熙二十二年重建。并摹刻碑碣30余通。除仰高堂的重檐歇山式外,其余均为硬山式。拜殿正中有帖墙四柱三间五楼式牌楼,每楼檐下置斗拱,起支撑和艺术装饰作用;牌楼两边额枋置有人物八仙图案,玲珑别致,庄重古朴。新建的碑廊和东、西两苑内镶有米芾、黄庭坚、蔡襄、赵子昂及近现代书法家的书法石刻100余通,为华夏米芾书刻的艺术宝库。现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襄阳古城,行色匆匆。但城南的历代诗人撰写的咏唱襄阳的诗词,给我很深的印象。那沿街修剪整齐的树木,如同造型优美的巨大盆景。在襄阳,空气永远是那么新鲜,人们看起来那么悠闲。这里真是一个值得再来游览的好去处。他日有暇,必将再来此地观光。

上一篇:鲁庆芬:心曲

煤矿安全网(http://www.mkaq.org)

备案号:苏ICP备12034812号-2

公安备案号: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 煤矿安全生产网 徐州网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网狐天下友情技术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