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时:麦收
麦 收
电视画面上,一望无际的麦田,波涛汹涌的麦浪,无数的联合收割机犹如大海里的点点风帆,麦粒从联合收割机里瀑布似地流出,老百姓脸上写满丰收的喜悦。这是中央电视台在做“百万农机下麦田,夏粮喜获十连增”的新闻报道。
是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已基本跨入农业现代化的行列,在科技进步和惠农政策的驱动下,我国的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农业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在欣喜的同时,我思绪的坐标不由得落在了三十年前的家乡,麦收时的一幕幕场景犹如连环画似的得到了重现。
我的家乡在陕南,是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方,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全组人民共同劳动,打下的粮食按劳分配,辛辛苦苦干一年,每人只能分到三四十斤麦子和四五百斤玉米棒子,连肚子也填不饱。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家家户户分到了粮田和大牲口,劳动热情空前高涨,一户打的粮食比一个生产队的还多,农民除了自己吃,剩余的还可以卖掉。
一年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收麦子。
家乡那地方,没有大块的麦田,只有零零星星的小块麦田分布在陡峭的山坳里,别说没有大型农机具,就是有也是白搭,只能镰刀割,肩膀扛,把麦子运到场院里,晒干后采用最原始的碌碡碾连枷打的脱粒方式。
在麦子黄稍之前,家家户户先要做足了准备工作,镰刀木叉扫帚连枷是最基本的四样农具,要优先准备停当。第二要有场院,场院要求瓷实要求光,因此下雨过后,农民伯伯要抓紧时机割场。割场时套上两头牛拉个碌碡满场转,为的是让场院变瓷实。之后再让牛拉着用树枝扎成扇形上面压上湿土的拖子拖个若干遍,为的是让场院变光堂。割场时,人手牵牛绳站在场院中间,以人为圆心,以绳长为半径让牛在场院里画圆。人可以随时变化圆心的位置,也可以随时收放手中的“半径”以保证场院里每个点都割到。
农村人收麦,遵循“算黄算割”的原则,黄一片收一片,等到全都黄了就来不及了。收麦是个力气活,割麦、运麦、摊场、翻场、碾场、起场、扬场各个环节离了力气就弄不成事,再加上收麦时正是热天,人稍微一活动就大汗淋漓,体力消耗很大。收麦天雨多,上午是阳光灿烂,下午有可能是大雨滂沱,因此刚摊开的麦子还没晒又要起场,要不然就要塌场,一场麦子就要泡汤。为了避免满场麦子遭到雨淋,起场时的忙活劲堪称“四大急”中的一急。“狼吃羊,火烧房,溢了油锅塌了場”是农村人总结的“四大急”。收麦需要太阳大揭瓦地晒,可恰恰收麦天雨多,传说中雨又由龙掌管,因此收麦又有“龙口夺食”之说。由于受天气影响,整个麦季拉拉弯弯要一个多月,所以说收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麦收好不容易结束了,家家户户都收得仓满囤溢,为了感谢上苍又送了一个丰收年,少不了要庆祝一番,农民们就把当年新收的麦子磨成面,可篦子蒸上一个大面糕,供奉在麦场的碌碡上,谓之献“场神”,场神要献一整夜。第二天,“场神”把面糕一口也没吃,最终还是人献了自己。
三十多年过去了,脱粒机早已替代了收麦的大半劳作,可家乡碌碡连枷的时代我还是历历在目。
那时,人们爱惜粮食,麦场边散落的麦粒都被人们仔细地捡起来,那真的是做到了颗粒归仓。粮食是自己一把力气一把汗种出来的,因此人们对粮食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糟蹋粮食被看做大逆不道。哪像今天,浪费之风盛行,不信就到各个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大食堂走一走,到各个大酒店里走一走,看看盘子是否吃光,看看泔水桶里都是什么?有人做过统计,中国人一年糟蹋掉的粮食可以满足二点五亿人吃一年,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中国总共有十三亿人,美国有两亿多人,也就是说中国一年浪费掉的粮食可以养活一个美国,想一想这是多么大的浪费啊!再看看浪费粮食的都是些什么人!在这个问题上又有人做过统计,统计表明,浪费粮食的大多数为拿工资的和受供养的两类人,也就是说这些人都是直接脱离农业生产劳动的。由于这些人缺乏“锄禾日当午”的亲身体验,没有尝过“汗滴禾下土”的滋味,所以就不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个道理。有人要反驳了,“我糟蹋的是我的钱,关你何事?”是的,是不关我的事,可你吃的是粮食,当有那么一天没有了粮食,你总不能啃自己的钞票吧!
粮食丰收了,道德却滑坡了,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啊!要知道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浪费粮食,从小的方面讲,就是浪费了我们的血汗,从大的方面讲,则延缓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我国虽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人口众多,分子大,分母更大,分数值却很小,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距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没有浪费的理由,况且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全民族反对奢靡之风的今天,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让孩子念念《怜农》诗,在成年人中间倡导倡导“光盘行动”,不应该只把节约的号子喊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行动上,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做起,让节约之风代替奢靡之风,让节约之水长流,让节约之树常青!
假如思想还是转不过弯,敬请直接参加麦收!
黄矿集团瑞能煤业赵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