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煤矿安全生产网!

感动淮北矿区的十大矿工——机电神医付军

作者:马飞 2015-08-20 21:46 来源:煤矿安全网

飞转的天轮为他喝彩,奔驰的煤车向他致敬。他,迈着坚实的脚步从农村走来,走进了火热的矿山,尽情挥洒汗水和真情。他爱学习肯钻研,练就一手绝活,他就是机电神医——袁店一矿运输区区长付军。

煤矿来了个文弱书生

1988年春天,付军招工进了沈庄矿机电科运转队四大件机工班,开始了他机工工作之旅。

进矿之初的付军,总是背着工具包,默默无闻地跟在师傅的后面,钻井筒、爬天轮、下量煤器、修主、副井绞车、拆装压风机、改高压水泵的射流装置……付军始终记着师傅的话,“再好的记性比不过常年不闲的烂笔头。”与他同期进入机修班工作的还有几个伙伴,他们曾嘲笑他“憨”,说:“学的多就要干的多,累的多,出错的概率多,受批评的次数就多,到头来拿钱却不比别人多,何苦那么卖命呢?”这些话让付军感触很多,似乎感觉自己就是比别人吃亏。于是,学习的劲头开始松懈下来。细心的师傅发现后,并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下班后到他宿舍,跟他促膝谈心,并帮他算了一笔账:“现在你是比别人出力多,干的活也多,同样你的收获也比别人多,将来会比他们成长的快,相比较而言长级的机会也比他们多。”在师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帮助下,付军又重新恢复了信心,在别人侃大山、抽烟、打牌、下棋的时候,他却在台钳前苦练榔头、扁錾、锤子、锉刀、锯子的基本功。手背被划破了,胡乱贴张胶布继续练;手掌磨出血泡,忍着痛继续练。

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丰收的喜悦,在一个班的六、七个学员中,付军是第一个“放单飞”的徒弟,能独自工作并参加值夜班,比其他学员早半年多拿上全额奖金。当年10月在参加矿上举办的“青工技术比武”中,付军以优异的成绩夺得第一名,这一战使他一举成名。机电科团支部号召全科团员青年向他学习。在井下更换阻车器串心轴时,他首次提出了比师傅更好的方案,提前3个多小时完成了预定的任务。也就是那年,付军被破格长了一级工资。从不表扬徒弟的师傅脸上露出了不轻易露出的满意笑容。

1999年初,付军来到了正处在筹备阶段的祁南新矿,后在机电科担任四大件机修班班长。在沈庄矿维修的是单绳缠绕式系列的提升绞车,在维修工艺上更换大型部件上等相对简单的多,而祁南矿使用的是多绳摩擦式提升机,是完全更新换代的大型绞车,无论是井筒装置、提升钢丝绳、制动系统,都是当时淮北矿业最先进的设备。当时的付军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默默无闻的检修工,他用手工抄了一份长达十几页的施工技术措施,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琢磨,全部领会后又到了现场参照实物再一样一样地进行对比,发现在旧绳回收工艺上有不合理的地方。原方案中钢丝绳是一根一根地从提升容器上拆下来,如果按同等方法把两根捻向相同的钢丝绳同时拆下来是完全可能的,还能使整个施工时间缩短。付军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自己的方法向机电科领导做了汇报。他的方法引起了机电科领导的高度重视,马上会同有关技术人员进行分析论证。认为付军的方案切实可行。在征得矿领导和淮北矿业机电处的大件科的认可下,首次实施新的方法,更换副井提升机首绳。经过精心准备和慎密的环节衔接,这次换绳仅用了19个小时就完成了任务,比原来方案施工提前了整整3个小时。

一炮打响,付军的名声在祁南矿鹤起,机电科任命他为四大件机修班班长。面对领导的信任和工友的支持,付军感到身上的压力更大了,责任更重了,他坚毅执着的性格让他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学习。他清醒地认识到现在不仅自己要钻研业务技术,还要组织全班的职工一起学习,因为只有全班的业务技术水平都提高了,才是真正的提高,才能更加有利于工作,从而更好地开展技术革新工作。于是,付军带领全班职工从机修工的基本功开始学习,并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将学习成绩和奖金挂钩,拉大差距,大张旗鼓地倡导学习业务。一年多下来,机械事故率降下来了,设备的完好率上去了,他这个班长也越干越轻松了,四大件机修班成了全科乃至全矿有名的学习型的班组

双脚跟铁板冻在一起

1999年12月29日,祁南矿开始全矿停产检修,而这次停产检修的重头戏是更换主井的提升容器以及首绳连同天轮。为了实现千禧年的开门红,确保明年原煤产量顺利完成,矿领导压缩了所有的检修空余时间,严令要安全快速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由于工期太短,按照原先制定的施工措施和方案很难完成任务。接到任务后,付军不敢怠慢,一边认真组织班组成员做好检修前的准备工作,一边抽空反复思考施工方案。根据矿上的要求,他将现有的人员素质,环境因素,环节衔接等再结合副井成功提前更换首绳的经验,综合在一起,进行合理调整和优化组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施工技术方案,及时报送机电科审查批示。机电科连夜组织人员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认为方案切实可行,并向矿领导进行汇报。矿领导表示同意,并在防寒和后勤给予大力支持。

施工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经过30个小时的团结奋战,室内工程宣告胜利完成。然而天公不作美,天空下起了往年少有的大雪,气温也随着骤然降至零下7度。主井天轮的更换任务,成了这次任务重中之重的难点。在30多米高的井架上,凛冽的寒风像刀片似的,在人脸上刮着,上去不到10分钟,人就冻得像冰棍一样。虽然矿领导送来了放了许多辣椒的羊肉汤和棉裤皮袄,可仍然挡不住寒风的侵袭,有的人手冻麻了以至于失去了知觉,有的还和手套冻在一起。为确保人身安全和施工质量,机电科领导规定每半个小时进行一次人员更换。付军为把住关键部位和环节,硬是两个小时没换班。试车的时候,他却动不了了,原来他的双脚上的翻毛皮鞋底和铁板冻在了一起,是几个工人帮忙才把鞋子和铁板分开。虽然大家都吃了不少苦,可任务比规定的时间提前了将近4个小时,整个工程不仅保证了质量,而且连一起轻微伤害都没有发生。

主井检修结束后,矿领导多次在全矿干部会上动情地说:“我参加工作30多年了,从来没听说过煤矿有人因工作被冻住的,但是现在我亲眼看见了,这种事全矿区还是第一次,如果大家都有付军这种精神和干劲,咱们还怕啥困难?”

他用细心挡住了罐毁人亡

2008年7月份,付军调到袁一矿担任保运一区的区长。当时,袁店一矿到了筹备的关键时期,主、副井、抽压排风系统等大型固定设备纷纷开始上马,而整个筹备处没有一个能统筹业务的领军人物。刚过不惑之年的付军,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二次迁徙。

尽管付军将新区的机电工作难度想的很多,可还是有不少让他感到意外和不理解的事。第一个让他意想不到的事是他第一次到外委施工单位巡查,正赶上在安装主、副井井筒装置,工程质量之差,验收标准之低,他第一感觉是问题的严重性。他知道井筒是煤矿的咽喉要道,这个地方出问题不及时解决,将后患无穷。他将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向现场施工负责人提出整改意见,可人家并不理睬。付军赶忙向筹备处领导及时汇报,此事引起了高度重视,决定立即成立机电副总工程师为组长,付军为副组长负责日常监管的机电安装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小组,专门负责对全矿所有机电安全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检查监督,对于现场发现的问题,有权提出整改意见,对于拒不执行的施工单位,有权停止施工。

付军有了领导对他下发的“尚方宝剑”,很快使工程质量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扼制,各施工单位也积极配合相继开展工程质量达标升级,每一个单项工程或某一重要环节完工后,便主动找到付军去现场检查验收。一次,付军在审阅地面生产系统图纸时,他发现原设计规划中,圆筒储煤仓上的配煤装置使用的是箱斗复式铸石板刮板机。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向其他新近投产的矿井了解到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论证,通过比较对照,认为刮板机和固定式皮带输送机相比,无论是从设备的使用寿命、工作效率、安全可靠性、事故率,还是从维修量、后续备件的投入等方面,皮带输送机远远优越于刮板机。原计划中整个上仓部分要使用3部刮板机,付军又到现场进行实地考查,根据现场的条件和环境情况,在居中的位置安装一条带宽为1.4米的皮带输送机和3个“犁式分煤器”就能满足矿井最大出煤量的需求了,他将自己的想法,以书面材料的形式向筹备处领导提出。筹备处领导为此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他的方案,认为付军的提议非常好,不仅减少了设备投资近百万元,而且为以后的安全生产在这个环节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于是由筹备处出面,要求设计部门改变设计,同时责令施工单位立即停止安装刮板机的准备工作,重新安装了皮带机。在以后的试生产中,付军提议的正确性得到了证明。

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监管措施,但是付军还是对井筒装置的安装感到特别担心。由于受到特殊条件的限制,极少有人有条件、有胆量、有资格对这个区域进行检查。付军在井筒里摸爬滚打十几年,有着较为丰富的实战经验,便给自己制定每周一次的井筒作业进程跟踪检查制度。在做好充分准备后,便和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一同乘简易的容器,徐徐进入工序复杂设施众多的井筒中。正如付军所预料的那样,这个牵扯到矿井安全生产百年大计的地方竟然存在着许多重大隐患,如果不能做到早发现早排除,会给移交接管后的工作留下祸根,说不定哪天就会造成罐毁人亡的重大事故。付军仔仔细细地从罐道的间距、接头间隙、定位螺栓的紧固程度,再到整个罐道的垂直度,再到电缆和排水管路的敷设位置的客观合理性等方面,查处问题多达十几条。付军当即下达了停止施工意见书,并和施工单位的领导、技术人员一道根据现场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又符合作业标准安全规程的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完毕。

付军用细心和责任心,为矿上避免了极有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

机电神医“后继有人”

在袁店一矿机电系统,付军绝对是“大哥大”,无论多难的故障,只要付军到场,保准“手到病除”,他也因此被职工们称为“机电神医”。

人都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可付军刚到袁店一矿时,手下都是弱兵,还不是一般的“弱”,干一点小活,就有一半以上的人不能胜任,整个机修班20多个人只有三两个能稍微干活、技术上勉强过关。通过调查摸底,班组中有十个人是去年技校刚毕业的,还有几个甚至才从别的工作岗位刚刚转岗过来,没有一点基础。看着这些,付军的背上冒出了一层冷汗,内心感到十分紧张。这样一支队伍是很难确保四大运转系统不出事故的,只要出事就是大事。付军立即找到矿领导,要求从老矿区挖掘一批专业技术工人来,得到的回答是:老矿以及矿区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只能单位自己培养。人才的培养谈何容易,随着地面生产系统的移交和投入使用,试生产后矿井原煤生产能力接近设计标准。大量的维修工作与维修工技术差,人员少,导致机电事故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他决定放下领导的架子,到基层去挂职当班长。他首先来到机修班,一面抓工作,一面抓学习,细心观察谁用心学,谁进步快,并在奖金上拉开拉大距离,鼓励勤奋好学习的人鞭策懒惰混日子的人。闲着的时候,就安排多一点的人去练锤、锯、锉以及电焊、气割的基本功,并亲自走向台钳做示范动作;有大活的时候,特别是处理疑难杂症时,他就让大家都到现场,连下夜班的人员也不例外。在先期移交的井下高压排水泵【MDS-9X63】中,他用螺丝刀监听到首级叶轮的平衡盘与泵段间有摩擦声,判断出平衡盘沿轴向窜量增大,如不及时排除,就会导致水泵损坏和电动机因瞬间超负荷而烧坏。无论是哪种损坏,直接经济损失都超过10万元以上,而且还要按机电二类事故追查处理,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付军决定亲自“操刀”,对高压水泵进行“开膛破肚”的大手术。经过充分准备,他安排机电维修人员全部到现场。自己以“主治医师”的身份主刀。大锤、扳手、剐刀等“手术器械”,他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直指机器“病灶”。他常对一些有工作经验的工人说:“要把自己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青年人,让他们快速成长起来,等他们都能单独干活,我们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每天都这么累了。从实际效果上来看,我们苦口婆心地讲10遍,不如自己亲自下手演示一遍的效果好。”他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挂职班长期间,他多次展示绝技绝活,让青年工人大开眼界。通过近似艺术化的展示,大大提高了职工特别是年轻工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不少人在干好本班工作以后,开始自觉挤时间练基本功,开始主动向师傅们请教不懂的问题,就连下班在宿舍下棋和打牌的人也渐渐少了,常常因为大家在学习,在背诵答案,使打牌场上三缺一、三缺二……最后棋牌都收起来了,这个班组就这样被付军艰难地领上了正路,并逐渐成长进步为一只全矿有名的队伍,就连外委单位有攻不破的难关,也主动向矿领导请求让大件班伸出援助之手。当时,只要地面或井下有难题,矿领导习惯地说:“让大件班去!”

这个班组毕业后,付军接着又到起重安装班挂职。起重安装班的工作性质和任务就是专干大活,高空作业、井筒作业特别多,是个不能有丝毫马虎大意的地方。在班组的学习会上,付军开始从高空作业的安全规程操作规程开始讲起,并在井口演示井筒作业的安全带的正确佩戴和上下提升容器的正确方法,传授起重钢丝绳环的插接方法和钢丝绳破断拉力的计算“土公式”,使这个平时只知道干粗活、干大活的班组开始心细起来了。

2009年,井下主运大巷进入全面铺轨道的关键时刻,平均每天要用42公斤每米的重型轨道40根。矿领导决定从副井每天利用日常检修的时间下道,接到任务后,付军觉得每天从副井下40根轨道,仅有的两个小时只能满足检修时间,这样做无非是挤掉每天日常检修,这是违反规程规定的。回到办公室他召集技术人员开会研究,每次下轨道,拆装大罐的安全门、推拉门、罐帽、中层底隔板时间,就要占去一大半。而且筹备中的矿井,是以掘进的尺寸为主的。仅从井下向地面打矸石车,副井的提升量已经是超负荷,而主井每天运转时间平均仅为15个小时,就是说平均可以挤9个小时空余时间。而且从主井下道,不需要拆除安装任何东西,工作量相对减少了许多,相对副井来说更加安全可靠。于是,付军把这些情况综合起来写成合理化建议书面报告,呈报筹备处领导。经过重新复议研究,筹备处同意付军的建议,改从主井下轨道。4月20日这天,第一批轨道从料场运达主井口,付军戴上安全带登上箕斗,指挥人员,将轨道装载箕斗上,并用钢丝绳在箕斗尾绳上捆扎牢固后,徐徐进入井下。首批轨道安全顺利安全运抵井下大巷内。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付军深知此话的道理。

他是一块砖,任凭党来搬

正当付军在保运一区大显身手的时候,他做梦都想不到,一场决定他命运的会议,在他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正在袁店一矿行政会议室进行着。

会议正研究运输区的问题。原来淮北矿业2010年下半年开始在袁店一井煤矿井下运输巷道及上下山轨道运输推广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德国SMT沙尔夫有限公司生产的井下DZ.SLG单轨吊运输设备。它是专门为像袁店一矿井下气体中甲烷浓度高达1.5%有爆炸危险的矿井而设计的,是传统电机车、电瓶车、轨道绞车等运输设备的换代产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该设备内部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对维修人员和操作人员相对要求也高。可是因缺乏必要的技术学习和培训,设备安装好后,按照说明的具体要求操作,结果事故一直不断。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更达不到,有时一点小事,两个小时都处理不掉,导致井下掘进材料供给中断,矸石排不出来,严重制约了矿井的推进速度和安全生产。运输区的正、副区长,以及几个队长24小时轮流在现场蹲守,也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干着急。为此,矿领导下决心调整运输区干部,让付军到运输区当区长。

让一个一天没在运输待过的人去当区长,能很好地开展工作吗?不论保运一区,还是运输的职工都在持怀疑的态度。有的为付军捏了一把汗,有的甚至开始预言:不出3个月,付军就会因把运输区的工作搞砸而辞职的。也有关心他的人主动找到他说:“趁着还没有去报道,赶紧找到矿领导谈谈,要求在保运一区继续干吧!”付军微笑道:“下级服从上级,这是规定。只要我用心去干,内心无愧就行了。”

就这样,付军背负沉重的压力和人们异样的眼光,走马上任了。然而,运输区的工作远比他想象的复杂得多,从井下到地面可谓是点多、线长、面广,人员结构复杂,工种也多,再加上缠手的单轨吊设备。付军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上上下下全面跑一遍以后,付军开始把管理保运一区的工作思路嫁接到运输区的管理上,像对待主、副井提升系统的态度对待矸石山绞车、单轨吊等主要运输设备。

付军将单轨吊设备的全部资料收集在宿舍兼办公室里,一字不漏地从头到尾细看一遍,很快掌握了设备的工作原理,然后到现场对照设备每一个部件,再一一对比,认真听取操作人员叙述设备的运行情况,以及容易出现故障的地方。一次,付军到井下1011采区运输巷道下口,正赶上单轨吊机车启动,他听到一种常人听不到的及其微弱异响。凭着他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灵敏的反映能力,马上警觉到有问题,便立即叫停车检查。很快,他就查出是润滑油管局部堵塞,如不及时处理继续行驶下去,会使整个机器因发热而烧坏。于是,他协助维修人员及时将故障排除掉,使一个重大事故隐患消灭在了萌芽之中。

虽然小故障、小隐患不断地被排除,而单轨吊机车驱动部分运行过程中,经常升温到临界状态,只要机体一发热报警,就得停下来“歇歇,凉快会儿”才能运行。这一难题一直困扰着付军,让他茶不思、饭不想,经常对着图纸,抽烟直到大半夜。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呢?那天,付军又思索到半夜,突然想起一个现象,为什么机车都是在向上坡行驶中发热呢?而根据理论计算驱动和牵引力,三节为后推驱动。他自学过工程力学,懂得受力分析。他开始用力学公式进行计算,根据井下巷道上山的角度,用一个同等重量的物质,是用力向上推的阻力大还是用力向上拉的阻力大呢?经过反复几次验算,得到的答案是:用力向上拉的阻力小,这就是说向上拉省力。第二天一大早顾不得到矿上开早会,就跑到保运一区,找到今年刚分配来的机械工程毕业的高材生,向他请教并验证自己的想法。经过该技术员的精确计算,付军的想法和计算完全正确。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付军的脑海里形成了:将牵引改成三节,后驱动改成两节。这样既能增大牵引力30%以上,又有足够的驱动力保持平衡和机车稳定。

当天下午的矿兑现会上,付军当着矿领导和全矿科区级干部的面,郑重提出自己的改造方案,立即引起轩然大波。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认为改造德国生产的设备太不实际了,更有人认为付军是想出风头。付军据理力争,最后矿主要领导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在僵持很久以后,机电矿长孙辉煌在仔细审阅整个技改方案后,出面力挺并为之担保。做为机电方面的领导和机电方面的权威出面,别人就不再说什么了,矿主要领导也就下了决心支持付军的技术改造。

首先在1023采区运输上山巷道,进行了空载试验,速度比原来提高0.75m/S,驱动装置没有升温。最后,又进行了不停车循环试验,一切仍然正常。付军拎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被煤灰和汗水染黑的脸上终于露出了胜利的微笑——技术改造成功了!经过一个月的跟踪检查记录显示,袁店一井煤矿的单轨吊机车的工作效率达到设计效率的85%以上,达到和接近国内最高水平。技改成果上报淮北矿业后,被评为“2011年五小发明创造”一等奖。

从1988年参加工作以来,付军先后被淮北矿业评为“五好职工”、“劳动模范”、“优秀工人技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并在2012年被评为安徽省煤炭系统劳动模范。这就是付军的故事,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在煤矿摸爬滚打了将近30年的矿山汉子,饱尝了矿山的风风雨雨,终于练就了一身绝技,成为远近闻名的”机电神医”。 (马 飞)

煤矿安全网(http://www.mkaq.org)

备案号:苏ICP备12034812号-2

公安备案号: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 煤矿安全生产网 徐州铸安矿山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网狐天下友情技术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