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爱的人 ——记红柳林项目部里可爱的王村人
最可爱的人
——记红柳林项目部里可爱的王村人
面对新的形势,王村煤矿是继续坐等还是寻求新机?新常态下王村人如何过冬?面对这一问题,王村人用实际行动作了明确的回答。该矿积极积极践行公司(局)走出去战略,努力拓宽外部市场,以王村管理品牌为依托,于今年5月10日、8月1日分别输送了两支掘进队伍,远赴红柳林矿业公司,承揽掘进工程任务,以“立得稳、扎得住”为目标,历时5个月,佳绩频传,为澄合转型发展之路添光增彩。日前,笔者跟随矿慰问团赴红柳林项目部,亲眼目睹这支澄合首批“走出去”先锋队的工作状态,亲身感受那里可爱的人和感动的瞬间。
他是尽责的经理
谁也不会想到会让一位50多岁的老掘进工——崔长柱赴陕北项目部负责工作,谁也不会想到他就那样毅然决然的去了,而且带队伍屡创佳绩。座谈会上,项目部经理崔长柱多次哽咽的说不出话来,他忍受了一个80后对自己说“干不了就滚”的那种委屈,多数工人更是热泪盈眶。
“为了大家出门在外能多挣一些钱,为了让大家真正感觉到项目部就是家,我对大家要求多,大家要理解,在人家的地盘,队伍作风不硬,那可打的是咱澄合人的脸,对大家管的严,是不想让别的单位看不起咱,寄人屋檐下,我想让大家挣钱挣的有尊严。”他的神情异常坚定。
“现在我们好不容易在这站住了脚,干不好,咱可没脸回去,没法向在家的工友们交代”。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
创业难,守业更难。崔长柱深知肩头重责,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疑是项目部的福音。对待工作,他是一位老掘进工、一名称职的项目部经理,对待工友,他更是一位老父亲一位家长。在采访期间,他对家里的事情只字未提,当笔者问道他老伴的身体时,他也是轻描淡写的“还是老样子”,眼神中有一丝牵挂,一丝愧疚。
他是贴心的书记
杨超,项目部支部书记,统筹项目部所有人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后勤上纷繁杂碎的事情,每一件都要做到职工心里,实属不易。每天,他认真督导大家按时作息,饭点督促大家按时吃饭,生活用品及时给大家补充。平日里,对工友嘘寒问暖、买药送饭,把大家的生活照顾的井井有条。
“谁家吃炸酱面还给准备一荤一素两个菜,吃早点鸡蛋小菜随便尽饱吃,上下班天天有热饭菜,还那么丰盛,很感谢领导给咱创造的条件,只有干好工作才对得起领导的这份心”。工友小王掏心窝子的话,让笔者也很是感动。
杨书记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工友们挑剔菜的质量,吃饭问题上,他着实想足了办法、操碎了心,只要工友反应问题,他就仔细了解,不厌其烦,查找原因及时改进,坚持饭菜花样新颖、质量实惠为原则,还要求大厨热情微笑服务。用他的话说,那就是“只有吃好吃饱,干活才得劲嘛”。
为了充实大家的业余生活,更是把网络WIFI覆盖整个项目部。兵乓求活动室、图书室一应俱全,管理到位。谁家来人探亲、谁回家要定火车票,谁要去城里办事等等,他都会统筹安排第一时间落实到位,大家都为这样贴心的好书记点赞。
他们是一群坚守的85后
一群85后,组成了项目部工程组和机电组的技术骨干,承担与红柳林煤矿业务对接、井下工程技术保障、设备运行保障等工作。从卸料工到人车司机,从打帮锚到设备维修,无处不见他们的身影。业务精湛的他们,个个身兼多职,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多一项技能多一份饭碗”。
忘不了我们即将出发回家时,年轻技术员们牵挂、复杂的眼神,“谁不想家,谁没有孩子,但是没办法,矿上为咱找了出路,咱就要客服一切困难,把这儿的事干好”。笔者采访的晋明明、樊伟、宋宏亮,他们的孩子都才一两岁,但他们仍然能留下。还有像王路这样新婚的,此次慰问一行中就有他的妻子,在项目部的两天里,王路仍不耽误工作,大部分时间还是在井下工作面,离别时把不舍藏在心里,年轻的夫妻正能量鼓励的话语让人感动,“干好工作,别让领导失望,记得下井前后给我短信”。年轻的他们,默默无悔的坚守,他们是多同龄人的榜样,给更多的矿山青年树立了学习的标杆。
人心齐,泰山移。
“我们要在这里扎稳,再多的困难,我们也要坚守,一定在把咱们王村乃至澄合的大旗扛好。将来,我们还要突破生产任务进尺、突破安全最长周期,争取成为一只名牌队伍”。这是他们的誓言。“下井随时机动,升井时刻待命,哪里需要就去哪里”,这是他们的承诺。
就是这样一群可爱可敬的人,正是他们的努力,实现了项目部掘进工艺从炮掘到综掘的顺利转变,连续四个月月末验收屡创佳绩,掘进进尺屡创新高,走出去的他们让澄合矿区骄傲,扑下身子的勇气让所有人敬佩。
正所谓“善思者得章法”,在这场煤炭行业寒冬里,走出去的王村人是澄合“转型”的一面旗帜,是践行澄合“走出去”战略的尖兵,“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向走出去的队伍里最可爱的王村人致敬。
(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