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胜:品重阳节对联
品重阳节对联
陈景胜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墨客习咏,留下了不少嵌“重阳”“重九”的对联。吟咏这些妙联,细细品味,别有一番情趣。
相传,古时候有一少年,才学过人,一年之内,在端午节前应童子试,秋九月重阳节后应乡试,两次都顺利通过。有人撰联以示庆贺,联云:“端午以前,犹是夫人自称曰;重阳而后,居然君子不以言。”此联乍看难以理解,其实,上联的后半句出自《论语·季氏》“夫人自称曰童子”,并隐去了“童子”;下联的后半句出自《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并隐去了“举人”。这样,就明白此联的意义——端午前你还是童生,重阳节后,你便成了举人。此联联语贴切,独具匠心。
有一年重阳节,明代大画家文征明路遇一书生,书生吟一上联要求作对,联云:
“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
夏历每月的朔日、望日分别在上旬之初和中旬之中,且联语中有四处相重。
文征明随口应对:
“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
上下联自然天成,不露斧凿之痕,令书生击掌赞叹。每个月前十日为上旬,初一(即上旬上)为朔日。中间十日为中旬,十五(即中旬中)为望日。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亦称端阳。九月初九为重九节,亦称重阳。上下联前二句各为回文,末句共嵌四个名称。且“旬”与“日”,“月”与“阳”相重,丝丝入扣,无懈可击。
古时一陈姓才子常与一李姓才子作对互娱,一次重阳节两人路过一湖畔,陈姓才子吟道:
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
李姓才子也不甘示弱,脱口而出:
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
两人不禁相视一笑。上联巧嵌“端午”“清明”“重阳”3个节气名,下联巧嵌“大寒”“霜降”“小雪”3个节令名,以天寒对日暖,形象鲜明,意境优美,别有一番情趣。
清代对联大师纪晓岚曾为清高宗八十大寿撰一寿联,联云: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联文是乾隆80寿诞的颂词,妙在切人(乾隆)、切地(万松岭)、切时(重阳节)。联中“十八公”,隐“松”字,为寿征;“介寿”,助寿;“九重”,指帝王的居所;“重九节”,又名“重阳节”,即清高宗寿日正逢重九节;“称觞”,举杯祝酒。联中巧用“八十”和“十八”、“九重”和“重九”互换,信手拈来,奇巧绝妙,妙趣横生。
清代京城一观察天象的机关撰有这样一联:“夏至酉逢三伏热,重阳戊遇一冬晴。”联中“酉逢”,指逢酉,如逢乙酉、丙酉等,“戊遇”指逢戊辰、戊寅等。此联源于民谚:“夏至有雷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联语巧借谚语,妙嵌节令,读来自然贴切,无牵强之嫌。
这既是一副对联,又可视为一则民谚,道出了季节变化的规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双庆临门,家庆欣逢国庆;三阳插彩,小阳喜叠重阳。重阳佳节,时值国庆前后,所谓“双喜临门”,实是道出了人民群众的喜悦之情。
“习射谈经天高地爽;佩叟插菊人寿花香。”
金秋时节,正是人们学习、工作的大好时机,古人“习射谈经”,而今人则趁此奋发努力。下联值此佳节,向老人们致以祝贺,全联可谓妙得偶成。其他还有:
“步步登高开视野;年年重九胜春光。”
及:“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对联道出了人们欣逢佳节的喜悦与祝福,也成为重阳文化的一个特殊现象,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