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欣:红灯笼情结
过年挂红灯笼,是我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也是让我觉得最有年味儿的事情。因为那时候还没有批量加工的灯笼卖,只能自己手工做,不像现在一到过年前后,大街小巷都有卖灯笼的,甚至连电子花灯都有卖的。虽然现在各式各样精美的成品灯笼随处可买,可我还是最喜欢那种竹篾和红纸的自制灯笼,有种朴拙和原始的味道。
每到年前要做灯笼的时候,是我最快乐的时候。父亲总是能找到合适的材料,笔直、粗细适当的竹篾是制作灯笼骨架最重要的材料,同时准备好剪刀、小刀、胶水、红纸、蜡烛、胡萝卜头等其他辅助材料,一切齐备就可以开始加工制作了。通常是先做骨架,首先要把竹篾进行粗加工,用小刀把竹篾上的毛刺削的平滑,然后铁丝把竹篾用连接固定,直至整个灯笼的雏形完成。然后抹胶水(其实那个时候通常不是用胶水,而是母亲用面粉通过加水加热搅打而成的自制浆糊)。父亲按骨架空隙的大小裁好红纸,一边抹浆糊,一边贴红纸,最终用手抚平完好即可。紧接着就是细加工了,把边边角角圆滑处理,既要拿在手里没有棱角确保安全,更要外观精美好看。最后在底架的横梁上插一根削好两头尖头的筷子,留着插蜡烛用,点灯笼的时候,一头插上蜡烛,一头插上比蜡烛重的萝卜头,从而确保蜡烛朝上,不会倾斜。而灯笼顶部再装一根打磨圆滑的树枝,父亲还会在手握的部分缠上布条,以便我打灯笼的的时候不勒着手。这样,一只大小适宜、美观漂亮的红灯笼就算全部完成了。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厂区里面的街道四处挂满大红灯笼,每个分厂都安排活动,猜灯谜、闹元宵,小朋友们穿着过年的新衣尽情玩耍。小时候父亲把我抱在肩上,让我骑在他的脖子上带着我四处招摇。街道上一只只红灯笼仿佛要烤热整条街道,照耀得每个人脸上都是亮堂堂、红彤彤的,喜庆又热闹。
一晃二三十年过去了,现在留在我的脑海里的仍是一群小朋友围着火红的的灯笼转圈的身影,一切都是那么清晰,宛如昨天的事情。我心里那份浓得化不开的红灯笼情结一直有增无减,直到现在,每年过年我都会买一对红灯笼挂在阳台上,通上电源灯笼就亮了,红彤彤的灯笼不仅装点出纯朴的传统美,还唤起了我对亲情、对故乡、对岁月最真挚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