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裁缝”不一般——记机械制造厂铆焊分厂铆工一班组长赵桦明
这个“裁缝”不一般——记机械制造厂铆焊分厂铆工一班组长赵桦明
■文/摄 首席记者 魏 葳
众所周知,裁剪面料后缝制成衣的职业称为“裁缝”。 在机械制造厂铆焊分厂设备轰鸣的厂房里,也有诸多“裁缝”,硕大的铁板、钢板等“布料”在他们的巧手下被裁制成一个又一个合乎标准的工件,并伴随着喷溅的焊花变成回转平台、底架梁、单体斗杆等零件。
而其中一个“裁缝”却不一般,干得了难活,担得起重任,是大家心中的“主心骨”。他就是铆工一班组长赵桦明。
初任铆工,他立志:“练好本事,不能比别人干得差。”
时光倒转到1994年8月,20岁出头的赵桦明走进铆工一班,开始了他的“裁缝”生涯。当年,年轻气盛的他坚定地立下志向:“练好本事,不能比别人干得差。”
90年代,技术学习完全靠个人的摸索和悟性,赵桦明就在技术好的师傅旁边仔细观察,用心记录,回家后抱着《铆工技能实战训练》《机械制图》等书籍反复研究,利用休息间隙“摆弄”各种零件,再根据工装、套裁、工艺步骤不断摸索出优化方法。量的积累、质的飞跃,20多年的磨练成就了过硬的技术,使他成为铆工一班的中坚力量。
如今,他不仅把志向变成了现实,而且还带领铆工一班的工友们连创佳绩。
22年来,了解的人都说:“急、难、险活找赵桦明准没错。”
“急、难、险活找赵桦明准没错。”这是与赵桦明共事22年来工友们的共识。
2014年,铆焊分厂担负起给页岩炼油厂封闭水盆的重任,赵桦明和他工友们 戴着呼吸过滤器,进入到温度高达35摄氏度的干馏炉内测量数据,一会儿的工夫,从干馏炉内出来的员工个个汗流浃背,赵桦明仍坚守在热气蒸腾的炉内,拿着尺测量,记录下各个数据。
掌握具体的数据对铆出工件这项工作来说非常重要,一旦数据出现偏差,重则造成废料,轻则影响整体的作业进度。为了抓紧时间,赵桦明不喝水不休息地忙碌着,长时间高温脱水令他一度恶心。靠着极大的忍耐力和非一般坚强的毅力,他完成了所有数据的采集,给铆工件争取了更多的时间。不畏艰难的精神,令页岩炼油厂的员工们都交口称赞。
如果说高温作业考验的是赵桦明的意志和耐心,那么制作工装考验的就是他的担当和责任心。
在研制新式4立方米电铲单体斗杆组对工装时,需要机加工分厂协助生产工装用件,赵桦明简单的手绘了图纸,可是,无法完全呈现出工件的全部信息,最后在科研人员的协助下,才绘制出详细的施工图纸。这件事极大地触动了他,电脑绘图零基础的他开始奋发图强。平时赵桦明向青工请教电脑绘图知识,业余时间通过网络、视频教学、书籍等渠道自学绘图,终于达到了能够绘出基本图纸的程度。“说实话,摆弄电脑对我这个年纪的人确实不容易,对着电脑屏幕时间长了,眼睛就花,还流眼泪,可是我身为组长,必须冲在前。”赵桦明感慨地说道。
作为组长,赵桦明更是将自己的技能尽心传授。为让大家提高技能,他常常在业余时间“答疑解惑”,谁干的工件遇到了生产技术瓶颈,谁的工件制作过程有捷径可走,什么样的工艺工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多年下来,班组员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空前提高。
“我的想法很简单,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在这个岗位上,带着工友们为企业出力,直到退休的那一天。”赵桦明用他的坚守书写出一个铆工“裁缝”的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