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煤矿安全网!

80后大学生矿工的创新故事——张延辉

作者:煤矿安全网 2016-09-20 20:40 来源:煤矿安全网

参加工作8年,创新成果近百项,两项成果荣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奖项,有数项创新成果为企业解决了回采、掘进难题……这就是葛泉矿机修厂副厂长张彦辉的“创新史”。

2007年,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他被分配到葛泉矿机修厂从事技术员工作。此时,用天之骄子、朝气蓬勃、满腹经纶等词语来形容他一点也不为过,他也踌躇满志的希望在企业大显身手,干出一番事业。但走向成功的道路却是那样曲折。

虽志向高远,但面对矿井这样的新环境、新的工作内容,空有满腹理论的他,显得一筹莫展,无从下手。一个个问题使他清醒的认识到,光有理论知识还不够,还要有实际经验,两者兼备,才能出成果。用他的话说就是“读书十天,不如在现场蹲一天”。

想到这里,他换上工装,走进车间,蹲下身子,与基层职工一起修设备、学技术,不懂的就向老职工学习、向老前辈请教。个别职工不免产生了怀疑态度和轻视看法。私下评论道:他是大学生吗,还向我们请教。

压力越大,弹的越高。面对众人的不解和质疑,张彦辉更加发奋努力。一次,掘进单位反映,他们使用的掘进机故障率较高,不仅影响了生产进度,还增加了职工工作强度。面对这一难题,张彦辉主动请缨,将掘进机桥式皮带驱动方式由液压改为电滚筒,不仅巧妙解决了难题,还被评为河北省科技质量成果奖。

就这样,张延辉依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叩开了创新的大门。

有人问他,创新工作即难又枯燥,何必这么用心呢?他却说:作为一名大学生,创新就是我的责任。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今年4月份,井下回采单位希望机修厂设计制作一套转载机自移装置,而这项任务就落在了张延辉身上。“转载机自移装置只听说过,却从没见过,手上什么资料也没有。”面对种种困难,张延辉心里暗暗下定决心“就是凭空琢磨,也得造出来。”为此,他频繁深入井下生产头面实地查看生产需求,升井后钻进办公室查阅资料、绘画图纸。有时,一画起图纸来就忘了下班时间。那段日子里,他办公室里的灯常常是最后一个关闭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下,他们利用钢板、4个升降千斤顶和2个水平推移千斤顶等物料成功制作出了一套转载机自移装置,不仅提高了转载机移动效率,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还节省外购自移装置费用十余万元。

5月份,为最大限度回收复用井下废旧皮带,矿上决定自制一台皮带切割机。张延辉带着他的团队接受了这项任务。为保证工作质量,他们前期做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奔赴多个单位、厂家查看、学习相关技术,回矿后连夜绘制图纸,确定选材。为最大限度降低成本,他们将厂区废旧设备翻了个“底朝天”,终于发现了一台报废的液压卷带装置,他们随即利用这台装置作为动力,利用槽钢、钢板自制了工作台,并将工作台安装在框架上,在工作台上增设一对限位装置,实现了对不同规格皮带切割时宽度的既时调整。

虽然实现了废旧皮带的纵向切割,但张延辉却不甘心,他筹划着一场更大的“战斗”:为该装置增加横向切割和冲眼功能。在没有任务经验可供参考的基础上,这无异于“自找苦吃”。但他却不以为然,上班时不是在车间里寻找灵感就是在网络中寻找线索,就连回到家中也寻思着如何完成这项改造。工友和家人都嘲笑他“着了魔”,但他总是一笑而过。就这样,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历时半个月,一套利用4个千斤顶实现横向切割皮带和冲眼的新平台“问世”。井下长达上千米的废旧皮带有望重新得到复用。

“敢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敢干别人不敢干的事。这就是我的‘创新座右铭’”。张延辉说。

煤矿安全网(http://www.mkaq.org)

备案号:苏ICP备12034812号-2

公安备案号: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 煤矿安全生产网 徐州网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网狐天下友情技术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