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宝:乡愁家恋
一九四三年六月二十九日我出生在口泉,八个月时,因父亲去世,便随母亲来到南郊区高山镇辛庄村。
这是一个纯朴、偏僻而又古老的小山村。相传很久以前,这里荒无人烟,洪洞县的一家姓辛的人家来到这里安营扎寨住了下来,取名叫辛庄,后来又有燕、张、韩、刘、王等姓氏的人家陆续迁入,逐渐形成了后来的张门大家族。
上世纪五十年代,村东不远处张门大家族的坟茔北面矗立着的三四十米高的烽火台,风雨无摧,威风凛凛,坚守着他们的祖先;村当街“兴盛宏”(张门的商户字号)留下的阔绰的瓦房院变成了乡政府;村当街的老爷庙前,是古人用片石撑架着的一块巴掌大的平地,人们在这里休闲、聊天;村东口的大路两旁,供奉各路神仙的大殿与高大的古戏台隔路相对,处处显露着历史悠久的痕迹和乡村文化的气息。
全村五、六十户人家,人们大都住的是土窑房和傍靠土崖打的、人称冬暖夏凉的神仙洞——“土打窑”,每到伏天 ,一进窑洞,一股清凉顿时沁入心肺;到了隆冬,再冷的天气土窑里也不用生炉子。这里的人们春夏种地,秋天收获,年复一年,经营着属于他们自己的那块小田地。
我家住在村西头,是一个北靠土崖南临沟沿配有两扇大门的四方农家小院。院子的正面是坐北朝南“一堂两屋”的“土打窑”。东窑低矮、狭小、阴暗,西窑由于窗户分上下两扇对开,下扇按有三块大玻璃,顶窗为拱形,窑内较明亮、宽大。院子的东面,坐东向西并排着两间用土坯砌成的拱形土窑和一间大立架式的木结构土房。一间土窑内设粮仓,叫“仓窑”,一间内安有炒莜麦用的大锅和铡草刀,叫“草窑”。土房的门窗用古朴、规则的菱形、方形的格棂装饰。院子的西面并排两间土窑,一间是羊圈,一间用作临时住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羊圈常常作为隐藏粮食的地方。
黎明时,院子里雄鸡啼鸣司晨;黄昏时,羊如鱼贯入圈;傍晚时,牛卧槽前倒嚼。白日里,人们忙里偷闲碾米磨面;到夜间,犬吠狗叫连片护院。
这就是我小时候曾经住过的农家小院,这就是我曾经生活过的小山村,是养育我、滋润我成长的故乡。我爱故乡的山山水水,我爱这里的老老少少。如今每每回到村中祭祖时,我都要进村看看曾经住过的地方,和乡亲们席地而坐聊聊家常。然而,因留在村中的人越来越少,房倒屋塌、杂草丛生的景象,时时牵动着我心中最敏感的神经。故土的变化,挥之不去的感伤,是我此生永远不变的乡愁家恋。(王生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