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那锅“五豆粥”
梦里那锅“五豆粥”
日月如梭转,时光似水流。在山乡空气中四处弥漫的浓香中,2016年已不经意间进了腊月。我似乎听到了新年匆匆的脚步声。披着一身风雪,它从刺骨的寒风中走来,从遥远的风俗中走来,走进农家整洁温馨的小院,走进农家甜蜜红火的日子……
家乡河底的腊月,是忙碌的,是欢喜的,也是充满期盼的。记得孩提时代,一进入腊月,就扳着手指头一天天数着离过年还有几日。对于一个个孩子来说,新年有着无限的诱惑,好吃、好喝、新衣服,尽情玩耍,跟在大人后面背着礼物走亲串友。如今的孩子们都知道“腊八”节要喝“腊八粥”,却不知在腊八节前还有一个“五豆节”。实际上,我们家乡的年俗是从腊月初五这一天就开始了的。“五豆节”是腊月的第一个节令,也是春节的序曲。此后,大人们就一天天忙起来,日程安排就一天天紧起来,年味也就一天天浓了起来。
所谓“五豆”,一般指的是绿豆、黄豆、豇豆、蚕豆、豌豆等五种豆子。每逢腊月初五这一天,村民们家家户户都要煮一大锅“五豆粥”,作为这一天的主食。但在我的家乡,却并不是非这几位不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个物质匮乏的时代。许多人家是凑不齐这五种豆子的。条件不具备,节还得照样过,于是人们就只好将玉米、麦子、红小豆、豆角籽等“滥竽充数”,只要凑够五样就行。尽管物质不富裕,但家庭主妇们对“煮五豆”习俗的重视程度一点也不含糊。由于玉米、豆角籽等颗粒较大,不容易煮烂,人们通常要腊月初三、四就把玉米、麦子、黄豆、豆角籽、红小豆等用清水洗净,泡上几个小时甚至一天,然后放上一点碱面,盖上锅盖用大火烧开,水滚两三次后再加水,如此反复几次,等锅里的五豆差不多七成熟了,再用文火细熬慢煮,直到玉米、豆角籽熬开花,入口绵烂,一锅香甜味美的“五豆粥”就算熬成了。熬“五豆粥”讲究“慢工出细活”,非常费时费工,要熬一天一夜才能熬到火候。终于熬熟了,满院子都弥漫着“五豆粥”的清香。经先猛后文细细熬制两天后的“五豆粥”,颗粒绵甜,汤汁浓稠,色泽淡红,营养丰富,喝到胃里妥帖而舒服,简直是甜在嘴里,美在心头。如果再放上一勺糖,那简直就是山珍海味一般。不过,那时候的“五豆粥”也有它的美中不足,那就是玉米粒未脱皮,口感上无形中便打了折扣。
小时候,我们不知为何非要凑齐五种豆子,更不明白为什么非要在腊月初五这一天吃,于是就问大人们。祖母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过去有一对夫妻,人到老年才生下一个宝贝儿子,夫妻俩非常宠爱,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那孩子从小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锅盔馍挂在脖子上也懒得自己动手拿起来吃。为了让这个孩子一生不愁吃喝,老两口勤做苦扒的,终于置下了几十亩地,盖起一大院房子。家里牛羊成群,鸡鸭遍地。但老两口依然不放心,四处张罗给儿子娶了个媳妇。他们思谋着,有了媳妇,就算儿子不会做事,但两个人互相依靠,凭借这万贯家财,怎么也能舒舒服服地过一辈子了吧?但是,他们失算了,儿媳同样是个好吃懒做的人,两个人坐吃山空,没几年,偌大的家业,竟被他们卖得只剩一间无人要的破房子。那年腊月初五,家里四壁皆空,两人饥饿难忍,就把满屋的粮囤和坛坛罐罐都清扫一遍,才扫出一些五谷杂豆熬成粥。两人端起碗,想起以前优裕的生活,不由悲从中来,抱头痛哭。从此以后,后人以此为训,每年腊月初五都煮顿五豆粥,教育儿女要勤劳做人,同时告诫做父母的,给孩子留下万贯家财,不如教会孩子自己谋生。那时,每当听到祖母讲这个故事,我都有一种切身体会。因为那时每到腊月,家里的粮食就快吃完了,而生产队的一年口粮还未分下来。村民们只能靠五谷杂粮果腹,大多数人家,每天都是玉米糁子饭。早晨,喝玉米糁吃窝窝头;下午,把杂面条下到玉米糁子里。菜是萝卜叶子窝的酸菜。这样的饭食,吃得人胃中直冒酸水。那时候,若是有一点白面,把玉米面包裹其中,做成里边黄、外边白的“包皮面”面条,乡民们已经很高兴了。因此,那时我们这些农家孩子,都深深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早早地学会了珍惜粮食。一到腊月初三、四,就自觉地帮父母亲去清扫粮囤、坛罐,凑齐五样谷物杂豆,泡洗好了放到锅里慢慢去熬煮。那时的锅灶是和土炕相连的,坐在烫热的土炕上,看着白气一团团升起,嗅着慢慢浓起来的粥香,肚里就升起一股馋欲。
近几年,因工作关系渐渐接触到了电脑,才从网络上了解到有关“五豆节”的由来和节日内涵。关于“五豆节”煮食“五豆粥”的来历竟然有三四种版本。一个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相传朱元璋少时为地主家放牧,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有一次,正值寒冻腊月的初五,他在野外放了一天羊,到晚上还没有吃上一顿像样的饭菜。于是他就在野外到处找东西充饥。突然间,他在田边发现一只长得肥肥的大老鼠慌慌忙忙逃进一个老鼠洞里,朱元璋走近那个洞口,用树枝掏了掏,在老鼠洞中发现了一些各种各样的粮食,显然,这是老鼠的冬储粮。朱元璋掏了一大把五谷杂粮,其中有软米、花生、红豆等。他将这些杂粮洗净,煮成粥,吃起来美味可口。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仍惦记着他少时亲自做的"杂粮粥"。他规定在御膳堂要做这种五谷杂粮粥,并钦定这种粥的名称为"五豆软米饭"。第二个版本与秦始皇有关。说的是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之后,担心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就动用了近百万的民工去修筑长城。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万里长城有多长,修长城的民工就有多苦。这些民工,从早干到晚,累得吐血,却连肚子都填不饱,很快便倒下了一大半。话说这一年腊月初五,天寒地冻,幸存的那些民工又冷又饿,眼看也得去阎王爷那儿报到了,忽有一人用微弱的声音说道:“这样的天气,不吃点儿东西肯定难逃一死,但我兜里仅有几颗豆子。出门在外,大家都是兄弟,不如大伙儿把自己的余粮凑到一起,煮粥分食,或许可以渡过难关。”众人于是翻遍各自的口袋,把兜里仅有的豌豆、绿豆等杂粮凑在一处,接着生火煮粥,分而食之,终于挨过了那寒冷的一天。后来,这些人中有人幸运地回到了家乡,回想当年,感慨万千,不免于腊月初五吩咐家人熬一碗“五豆粥”以示纪念,众人争相仿效,遂成此俗。
第三个版本则与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有关。说的是北宋时有一个穷书生,从小家里贫寒,但他十分好学,住在城外一个破庙里,靠卖诗文换个仨瓜俩枣的钱勉强度日,坚持读书。一天,穷书生进城卖诗文,正好城里的大财主李员外的女儿选婿打彩。李大小姐早就看上了才华洋溢的这个穷书生,所以那彩球正好砸在他怀里。李员外怎能看上这个穷酸的书生,结果父女关系破裂,把女儿赶出了家门。穷书生这下感动坏了,和李家小姐在破庙里成了亲。穷书生婚后迷恋于少年夫妻的甜蜜生活,慢慢地开始不专心读书了。一天,小姐对穷书生说:“我嫁给你就是因你有文才,勤奋好学,如今你只知道夫妻恩爱却荒废了学业。夫妻就是‘福齐’,有福同享、有苦共尝。今后你把卖诗文的钱都交给我,一切家务由我负责,你就安心读书好了。”从此,穷书生读书写文,小姐料理家务。小日子过得虽然清苦却十分美满。这年,穷书生要进京赶考,临上路前,小姐凑合用绿豆、黄豆、豇豆、蚕豆和豌豆做了一顿豆饭给穷书生吃。穷书生进京一举得中,做了大官,逐渐开始贪图享受。这年的腊月初五,小姐让厨子做了一顿五豆饭,那穷书生一见,把厨子痛骂了一顿。小姐说:”这是我让做的,”说完,端起一碗五豆饭说:
“绿豆绿,做官莫忘破庙里;
黄豆黄,做官莫忘写文章;
豇豆豇,做官莫忘瓜菜汤;
蚕豆蚕,做官莫忘三更寒;
豌豆豌,做官位高志莫短!”
那当了大官的穷书生听了,幡然醒悟,接过碗,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从那以后,他不仅关心百姓的疾苦,为官清廉,并给家里立了一个规矩,那就是每年的腊月初五这天都要吃顿五豆饭。这件事情传到了老百姓当中,大家纷纷效仿,相沿成习。这个穷书生,据说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四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开创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他也有较高成就。还有一个说法,说腊月初五的五豆节,是纪念农耕始祖后稷的节日。另外,腊月初五还是古人与腊八并列用于记录时间的一个渐进节点。家乡有这样几句民谚:“过了冬至,长一枣刺;过了五豆,长一斧头;过了腊八,长一杈把;过了大年,长一木椽。”说及五豆节,不只有民间餐仪的传承、口传文化的集体记忆,更有不少地域文献的佐证。如邻县《乡宁县志》(乾隆49年刻本)里说,腊月“(每年腊月)初五日,(人们)晨起煮五种豆食之。掷少许于路,禳小儿痘稀。”不管怎么说吧,反正这个“五豆节”还是有点文化底蕴的。
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精米白面吃厌了,五谷杂粮反成了乡亲们日常饭桌上的“美味佳肴”。家乡的“五豆粥”不再局限于腊月初五吃,也不再局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五种食材,除了各种精挑细选的豆子外,人们还会放上几颗核桃仁、红枣、百合、枸杞,成了名副其实的营养粥。个别人即便想尝尝玉米粒、小麦粒的原汁原味,也是经过机器加工的,脱去了外边那层透明的皮,放几勺白糖,粘粘稠稠,香香甜甜,口感更好了。时至今日,人们过“五豆节”,吃“五豆粥”,不过是相沿成俗而已。在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吃点这原汁原味的“五豆粥”,不失为改善生活和调剂口味之举。只不过日子一天天富足了,大家却比以前更忙了,人们天南海北地在外面打拼、奔波,谁还有时间去慢慢熬那一锅热乎乎、香喷喷的“五豆粥”呀?在我的记忆里,大概已有二十多年没有喝过“五豆粥”了。
又是腊月初五时。回味童年那遥远记忆里那一锅热乎、粘稠、绵软、香甜的“五豆粥”我的心里不由得泛起一缕温馨怀想和深情思念。(晋能集团四通煤业 马关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