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振文先生的晚年生活
崔 振 文 先 生 的 晚 年 生 活
○宋 彩 英
一日,领导给了我一份手写的稿件,字迹清晰隽秀,我很是惊奇,心想这都信息时代了,竟然还有人手写稿件。领导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说:“这是一位八十五岁高龄的老人写的稿子,老人家写篇稿子不容易,家住北河送稿更是不方便,如果老人需要投稿,我们可以上门去取,给老人创造方便。”我听后很是感慨,默默地点了点头。
之后,老人又来送稿,让我惊叹:一位神清气爽,面色红润,腿脚利落的老人出现在我面前,完全打破了他在我心目中想象的老态龙钟的耄耋老人形象。他非常健谈,思维敏捷。他告诉我他热爱写作,也热爱运动,同时拒绝了我们上门取稿的心意。崔老的此行此举让我着实敬佩,八十五岁的老人还有这样的文学情怀,写稿、送稿、取报纸,乐此不疲地往返忙碌着。看着这位老人精神焕发的神态,我想感受他的别样人生。由此,让我产生了走近他、探访他的念头。
当我走进他家时,室内干净整洁,客厅里一盆盆鲜花让室内充满生机,小卧室里单人床上摆满了一摞摞书刊、杂志、报纸很是抢眼,分门别类,整齐划一,书柜里的书籍更是琳琅满目,整个小屋充满了书香气息。
崔老热情地接待了我,听说了我的来意后,把他的厚厚一摞作品剪页拿来让我看,一篇篇文章让我目不暇接,有杂文、散文、诗歌、通讯,还有小说。这些作品曾在国家《连环画报》、省报《吉林日报》、《草原》、《内蒙古日报》还有《呼伦贝尔日报》、《林海日报》、《大雁矿工报》刊发。崔老还编写出版了《新闻与写作拾萃》、《动物拾趣三百篇》、《名人的风范》、《教育哲言精粹》等八本书,共计150多万字。
我被老人的劳动成果折服了,坐在我面前的老人竟然是我们新闻工作的老前辈,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进一步地了解老人的文学创作之路。这时,老人也敞开心扉,对我打开了 “话匣子”:
“我出生在内蒙古科左中旗的一个蒙古族农民家庭里,虽然只读了3年半的书,但我非常喜欢读书,有恒心和毅力,翻碎了两三本字典, 17岁考入了内蒙古行政干部学校学习。22岁时,我被调到林海日报社工作。为了适应工作,我珍惜一切时间勤学苦练,熟练掌握新闻业务知识,新闻写作水平明显提高,工作起来也得心应手。可是1961年底,我的命运却因为珍藏了一张刘少奇到大兴安岭林业局视察工作的照片发生了改变,28岁的我被打成右派。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作出了平反的决议,我也随之平反了,一晃就是二十年!47岁的我又重返了林海日报社的岗位。虽然我受尽折磨,但我对工作没有过一丝的懈怠,而是更加珍惜时间,分秒必争,奋发图强,在《林海日报社》社先后任采通部主任、报社党委政治处主任等职。1992年退休。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我作为改革开放二十年涌现出的行业精英有幸被编入了《中华百年·人物篇》里,让我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崔老还说:“我人虽然退了,但心一直没退,到现在仍然笔耕不辍。我每天读书、看报、写作、看新闻联播是我主要工作任务。我除了写稿之外,还在编书。人老戒松,我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无限的工作。”说着给我找出来了一摞发票,我一看都是订阅报纸《中国剪报》、《老年文汇报》、《中国老年报》、《退休生活》、《北方文学》的发票。崔老让我想起了臧克家的名言:“老牛明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
面对崔老的侃侃而谈,让对他我更多了几分敬重。看着崔老精神焕发、谈笑风生的状态,我好奇地问起了崔老的长寿秘诀。崔老说:“活着就是幸福。首先,感谢党和国家的关爱,每个月除了工资,还给我老年补贴,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以来,大力反腐倡廉,让我们生活在和谐盛世里,深得民心。其次,就是要有乐观的心态,高薪不如高寿, 高寿不如高兴。制怒,利于延年益寿。有困难的时候,要想解决的办法,总能看到光明,对生活要充满信心。再次,就是要健康养生,多运动,吃七分饱,每天散步至少一个小时。散步使人舒筋活血,心旷神怡。每天我都合理安排时间,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规律地生活,老伴每天养花、种草,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生活很有情趣,我的四个儿女都在外地,为了不影响他们的工作生活,我们从来不给儿女添麻烦,我的晚年生活做到四个‘点’:心情愉快点、生活充实点、坚持运动点、想啥吃买点。”
两个小时的交流过去了,我对崔老加深了认识,了解了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感受到了他的与众不同:笔耕不辍让他老有所为,乐观养生让他老当益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这句话来形容崔老,我觉得很合适。莫叹岁月催人老,奋与天公争光阴。祝愿天下的老人们都能像崔老一样有一个充实、快乐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