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文字的翅膀
乘着文字的翅膀
——台儿庄文学景象散记
贺敬波
去年初夏的一天,诗人贺敬之在台儿庄又一次约见了部分作家、诗人,与他们一起畅谈文学,纵论诗歌,鼓励大家努力写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这是贺敬之每次故乡之行的重要日程,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文学事业发展的密切关注。
台儿庄没有辜负诗人贺敬之的殷切厚望,在文学日趋式微的今天,这里始终活跃着一支虔诚文学,勤于笔耕的创作者队伍。的确使人振奋,令人欢欣鼓舞。
在全区创作者队伍中,已有一百余人加入了中国作协和省、市作家协会及各专业协会。其中,两人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8人加入了省作家协会,12人加入了省青年作家协会,20人加入了市作家协会。2014年至2017上半年全区数十名作者先后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文学作品近3000篇,部分优秀作品获得了不同级别的文学奖。
这支队伍几乎遍布了全区城乡的不同行业、部门,包括工人、农民、教师、学生、机关干部、退休人员、银行职员等不同身份。他们凭着热爱之心,纷纷拿起手中的笔,或歌唱生活、或抒发情怀、或鞭挞丑恶。在现实与灵感的碰撞中擦出文学艺术的火花,展现火热生活的真实与绚烂多姿。
台儿庄文学队伍的领军人物、区作协主席、《运河》杂志主编曹诏亮,在为全区文学队伍的建设发展运筹帷幄,出谋划策的同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积极带头进行创作文学。这些年,他不仅出版了以运河文化为主线的《乡土情深台儿庄》、《在运河边行走》等五部台儿庄系列散文集,还推出了自己的首部长篇力作《天眼》及中、短篇小说集《浮世》。散文佳作《记忆中的儿歌》《苦乐童年》《心中的那座大山》在征文中分别荣获两个一等奖和一个二等奖,长篇小说《天眼》荣获第五届海内外华语创作笔会二等奖。
青年作家朱瑾洁擅长小小说创作,是这支队伍里表现比较活跃的一位文学写手。他的小说风格伏笔含蓄,布局严谨,画面凸出,语言诙谐幽默。在他的小说中,虽然人物不同、性格迥然,但都能在他的笔下,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栩栩如生。其作品不仅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而且多次在全国征文比赛中拔得头筹。他还相继出版了《春妮儿》和《天下第一庄》两部小说集,表现出了强劲的创作势头,成绩斐然,不容小觑。
以代表作《山妮》而亮相诗坛的诗人宋安强,其诗作多次在《人民文学》《诗刊》《山东文学》《绿风》等有重大影响的报刊上刊载。因此,曾引起贺敬之、孔孚、耿建华等众多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的高度关注,受到了他们的嘉许点赞。安强在先后出版了《山妮》《宋安强抒情诗选》等8部诗集,现在又兼顾研习书法绘画艺术,技艺渐进,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诗书画俱进的多面手。
诗人龚安明是一位长期伏案于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常常疲于文山会海之中。但他在繁冗的公务之余,总是不忘记与缪斯之神热情相拥。尤其近几年,对诗歌更是达到了痴狂的程度。不仅在两年时间里出版了两部诗集,而且诗作频频发表,不断见诸报刊,有时一天内会有多家报刊同时登载他的作品,确有一发不可收之势。《中国建材报》、《联合日报》、《时代文学》、《安徽文学》、《中国文学》、《枣庄日报》等报刊都发表了他的大量诗作,部分作品被收入《齐鲁文学作品年展》等文集。
作家郑学富的拿手绝活,就是凭借他在新闻写作中获取的丰富经验,从浩烟如海的文史资料里,搜索那些飘荡着岁月云烟的尘封记忆,然后沿着历史的脉络,以自己的生花之笔进行精雕细镂,弃除杂芜,提炼精髓。最后打造成一篇篇少则几百字,多则数千字,甚至数万字的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又还原历史真相,又充满了传奇色彩的美文华章,深受读者喜爱。所以,郑学富的文史笔墨功夫十分了得,在台儿庄文学圈内,独树一帜,难与堪比。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至今,本人在《人民日报·中国城市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光明日报·文摘报》、《人民政协报·春秋周刊》、《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国防报》、《团结报·文史周刊》、《中国文物报》、《中国劳动保障报》、《解放日报》、《北京晚报》、《齐鲁晚报》和《人民周刊》、《抗战史料研究》、《文史博览》、《文史春秋》、《党史纵横》、《党史博览》等报刊发表文史随笔、散文440余篇,累计达50余万字,其中2016年用稿240篇,2017年上半年200余篇。《<论持久战>与台儿庄战役》一文在《抗战史料研究》首发后,被全国30多家省级以上报刊转发,并得到国内学术界的赞许;《古代的体育明星》一文在《新华每日电讯》发表后,被全国50余家报刊和100多家网站转发;《北京晚报》在2017年1月25日和2月21日两次都以三个版面分别推出了《唐代春晚》专题《古代诗词名媛》专题。今年上半年,仅在香港《大公报》和南京《金陵晚报》就刊发散文及文史随笔56余篇。被《金陵晚报》等六家媒体签约为专栏作家,开设专栏。另外,郑学富还以文史学者的身份,受到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中新社、山东电视台等媒体的采访。
台儿庄古城歌唱者,青年作家时培京始终围绕古城的厚重主题开掘文章,一部新诗集《过第一庄》全部七十余篇作品,每一篇作品都是他从内心深处喊出的对这座古城情有独钟的爱恋。他习惯穿梭于诗歌与散文之间,但他并不是在文字的阡陌里无目的的游弋散步,因为他总是能以自己的定力把控,让每一篇作品,从题目敲定到语言的娴熟驾驭,到整体架构的自然组合,都显得奇崛别致,甚至有点古怪异类,而最后却又能以游刃之功巧妙地使其在转合之中呈现华彩,令人惊叹。像《那个地方有酒》、《薛城的心绞痛》、《在祥和,那一杯牛初乳》、《对乳姑嫂山》《这天,离家乡最近的词语》、《在春天,对视一只鸟》、《月饼有光》等诗歌、散文作品都是如此。这是培京作品的精致所在,是这位小眼睛作家的文学智慧所在。所以,时培京的名字才会频频闪动在《光明日报》《文学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散文》等报刊中,并屡屡获奖。在未来的文学创作中,时培京一定会创造更多的惊喜。
曾以记者身份驰骋于枣庄新闻界的袁袤翔,以真实公道、个性鲜明著称。他所撰写的许多深度报道被传为佳话,至今仍为同行们口口相传,津津乐道。赖于多年积累的文字功力,近些年也将笔耕的触角转向了文学,诗歌、散文、杂感、游记等皆能信手拈来,挥洒成章。其首部35万字的文集《热风吹心雨飞》一经问世,便引发了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一直执著于三尺讲台的乡村中学教师王家祥,凭着对文学的顶礼膜拜,数十年如一日,徜徉诗海,笔耕不辍。2014年,退休后的王家祥,硬是以自己突出的诗歌成就,终于实现了加入中国作协会员的梦想,成为枣庄市唯一一位进入中国作协队伍的基层人民教师。
另外,燕洪伦、吴长亚、吴敬凤、孙建文、王昌卫等作家们也都取得了不凡的文学成就,成果甚丰,不一一赘述。总之,他们有的擅长小说创作,有的精于文史撰写,有的散文优势明显,有的诗歌水平突出。在文学创作的百花园里,他们的创作风格倾向有别,各有千秋;他们的文字实力,各有其长,各放异彩。正是因为有了一个个作家、诗人的不懈追求,才迎来了今天台儿庄文学事业发展的崭新气象。
台儿庄是一片文学沃土,台儿庄文学的新景象昭示了台儿庄文学事业发展的勃勃生机。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台儿庄文学创作者队伍,一定会乘着文字的翅膀,翱翔于辽阔浩渺的文学天空,在文学天空的星河里,群英闪耀,美文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