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哥”的故事 ——记达竹柏林煤矿采煤三队队长杨志饶
他是一个普通矿工,他是一名共产党员,工友们喜欢称他“杨大哥”,他由“杨大哥”成了全国劳模,他就是川煤集团达竹柏林煤矿采煤三队队长杨志饶。2019年3月,从达州市总工会第四届四次全委会传来喜讯,杨志饶全票当选为达州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杨志饶自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成绩特别突出,取得了许多荣誉,2007年4月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4月获全国能源化学系统劳动模范, 2015年4月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2016年4月被全国煤炭工业协会评为“感动中国百名矿工”, 在他的身上,有着许多传奇故事。
守护工友生命的故事
在煤矿工作,作为队长的杨志饶深知安全责任重大。由于所带职工队伍大部分是农民工,安全意识、文化素质、技能水平与矿兄弟区队相比存在差距,现场违章操作屡禁不止,各类受伤事故时有发生。针对这种情况,杨志饶始终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原则,注重严抓强管、重奖重罚,在完善区队安全管理、班前会、行为规范等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同时,还积极开展职工安全文化的引领,经常一对一地与职工谈心交流,同时在生产现场执行好各类安全规章制度,逐步提高了职工安全意识。
在执行制度过程中,杨志饶坚持“宁叫工人骂红脸,不让家属哭肿眼”的作法,在严管中体现对工友生命的珍重。一次在井下,杨志饶发现割煤机后面近5米的采段未及时打跟机支柱。他当即进行了制止,并叫来现场值班队干、割煤司机和浮煤回收工进行了严肃训诫,对当事人进行了罚款处罚。出井后,他又与大家进行了耐心的交流,直到责任人员对他的处罚心服口服。
“杨队长对我有救命之恩。”回想起2018年3月5日夜班,采煤一队小李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当时他们共有3名后勤班组职工正在-2441采煤工作面回撤支柱,为抢工图快,小李就在无支护的顶板下操作。
此时,杨志饶刚好查岗走到此处,他说:“小李,又在违章作业!赶快停下来”
“杨队,来了,没事,我注意点”小李回答。
“不行,你这是严重违章,万一掉下来怎么办。”杨志饶继续强调。
“好嘛,好嘛,马上支护总行为嘛!”小李回复道。
在杨志饶的坚持下,小李马上停止了作业,撤到安全地点。就在小李刚刚撤完时,只听轰隆一声,小李原站的地方,就突然冒落一块重约400斤的矸石,瞬间,铺天盖地的灰土夹杂着炸雷似的响声,把小李吓得许久都说不出话来。
熟悉杨志饶的人都知道,他总喜欢在井下摸爬滚打。他说:“井下条件复杂多变,我一天不下井心里就不踏实!再说不了解井下现场就容易瞎指挥”。他一如既往地坚持,使他工作过的区队安全都是顶瓜瓜。
危难时刻冲锋的故事
每次遇到艰难险阻,杨志饶总是冲在冲第一个。他常说:“我是一名队干,一名共产党员,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工作中的杨志饶,说到做到。2009年11月,杨志饶因患小脑扁畸形下沉做了开颅手术。出院当天,杨志饶硬是不顾妻子和子女的强烈劝阻,到队里上班去了。此时,该队刚接手0829(K18)工作面,断层多,顶板破碎,还出现了罕见的底板涌水,涌水量达30多立方米/小时。许多队干和职工都打起了退堂鼓。杨志饶二话不说,挑选了20多名身体素质好、经验丰富、踏实肯干的职工组成了“尖刀班”,并亲自带队专啃这块硬骨头。他连续9天在现场跟班,与工友们同进同出,同做同吃,每天工作时间都超过12个小时。当时任达竹公司副总经理、安监局局长奚光荣和时任矿长谢成地在井下见到杨志饶时,他正边咳嗽边认真检查支柱的初撑力,两位领导立即催促他出井休息,杨志饶却说:“这点小毛病算不了啥,兄弟伙们不都在工作面吗?一定要保证安全生产,再坚持一下,底板水没有了就好了……”
就这样,杨志饶带领他的工友们以顽强的毅力和忘我的精神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时期。回顾自己这些年来的收获,杨志饶露出了憨厚的笑容:“我最高兴的事就是看到自己带领的队伍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啃掉一块又一块硬骨头,我粗略统计了下,这些年我共参与了17个采面的生产,出煤约200多万吨,为矿安全生产做出了应有贡献。”
攻克技术难关的故事
极薄煤层开采是全国性难题。杨志饶全队职工采用最原始的手工落煤,在0.4米左右的极薄煤层开采,为企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但是,职工劳动强度、吨煤工效等始终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7年,柏林煤矿开始发展机械化采煤,决定试用YRG3-100型爬底式采煤机。杨志饶主动请缨,在采高仅有0.45米的0838(K18)工作面开展试验。他向职工宣讲机械化采煤的必然性和可行性,还选出部分脑子灵活、喜欢钻研的职工外出学习机械化采煤技术,积极组织职工参加矿上的技术培训。通过不断学习和摸索,该队逐渐掌握了机械化采煤技术。从此,该队彻底摆脱了传统的手采落煤方式,走上了机械化采煤道路,职工的劳动强度减小了,收入提高了,安全也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保障,原煤工效由原来的2.2吨/工提高到5.1吨/工,最高时曾达到7.6吨/工,月产量最高达1.37万吨,曾连续两次刷新达竹公司同类煤层采煤生产纪录,填补了西南片区极薄煤层运用机械化采煤的技术空白。
创新源于灵感,灵感源于有心。一次在井下和职工摆谈中,一位做超前缺口的职工小声地向杨志饶嘀咕了一句:“要是能够让割煤机自己就能进刀该多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下班后,杨志饶立即找到区队技术员,就割煤机自动进刀的小改小革定下了方案。在反复的试验和摸索后,此项技术被成功运用到实际中,当年还获得了达竹公司科技创新一等奖。
“大哥”魅力无限的故事
1978年,当改革开放的号角在广东沿海吹响时,19岁的杨志饶没有随南下大军去找工作。因为家里有4个弟弟妹妹,作为大哥,他既要挣钱,也要留下来照顾他们。所以,他选择留在本地一个叫徐家沟的地方小煤窑拖煤炭挣钱。为了生活,他冒着生命危险爬进200米的小煤窑巷道,第一天就拖了5个载重200斤的拖篮出井,第二天又拖了7个,小煤窑工头看他一身好力气,才爽快地将他录用。
由于大矿的稳定,他于1998年到柏林煤矿参加工作,由于成绩突出半年时间就担任了采煤一队队长。由于吃过很多苦,杨志饶对待队里的职工也象亲人一样关心体贴。当2015年杨志饶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时,他第一个想到的是与他一起战斗在百米井下的工友,他将奖金拿出400多元,请全队100多名职工在柏林镇的一个饭馆宴请大家伙。他说:“全国劳模是兄弟伙一起挣的,你们也应该享受这份荣耀,我杨志饶感谢大家。”说着,杨志饶向工友们鞠躬。杨志饶在担任队长期间,一直坚持着一个习惯,那就是:队上职工办喜事,他都要亲自登门拜访祝贺;职工生病他自掏腰包前去慰问;每年春节放假,他都要请全队职工吃团圆饭,再租车接送农民工返乡、回矿。“我把你们当自己的兄弟看,大家有什么困难请跟我直说。”每逢有新工人到队上报到,杨志饶总是对他们这样讲。一天,地面值班队干由于疏忽,给刚参工不久的新工人小何少计划了一份班中餐,当盒饭发到小何那里时就没有了,杨志饶发现后主动把自己的盒饭递给了小何,并代表队上向小何真诚道歉。正是通过这些点滴关怀,让全队职工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
对待工作他是尽心的,当问起对自己的家庭时,杨志饶眉毛一皱,低下头,内心难掩对家人的愧疚。由于他情系矿山、情系工友,反而呆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对家人的照顾就更少了。儿子、女儿至今记得,从小到大父亲对他们的学习几乎是不闻不问,不认识任何一位任课老师。2008年9月,杨志饶的妻子因病作了一次大手术,他却因为工作面过断层坚守在生产现场,而未能在妻子的病床前护理过一天,女儿哭着埋怨他“太不近人情”。对此,妻子给予了杨志饶莫大的理解:“老杨这辈子一天都念叨的是他的工作,他是队长又是党员,企业给了他很多荣誉,也给了我们这个家很多照顾,我们总不能拖他的后腿吧,他这个人只有等二天退了休才会消停哟。”
没想到,妻子的这句“退了休才会消停”也没有灵验。2018年12月底,按规定已经56岁的杨志饶本该离岗待退,但他得知矿生产任务重、采掘劳动力严重不足的情况后,主动请缨,承担起了筹建采煤三队的重任。行动见担当,自立下组建队伍的“大任”后,他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还要忙,远到重庆、自贡、宜宾,近至大竹柏林、清河、杨家,到处都留下了他“招兵买马”的足迹。通过一个多月的辛勤奔波,前后共有100多人奔着他慕名而来,经体检合格留下来的有40多人。春节刚过,在多方努力下,采煤三队就成功组建,杨志饶出任该队队长,重返一线。
在“杨大哥”的身上,处处闪现着劳模的风采,如今,快60岁的“杨大哥”还奋战在采煤一线岗位上,他把一颗滚烫的心全部注入百米井深的煤海,在他身上面对众人的荣誉、赞美,也有质疑,杨志饶从没后悔过,他说:“自己能有今天,离不开煤矿的滋养,之所以退休了还当队长带队伍,就是因为我的生命力在采煤一线,采煤就是我的使命!”(何永兴 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