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11月26至28日,我非常有幸的参加了陕北矿业公司举办的“走进红柳林”新闻采风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时间,却让我这只“井底之蛙”能有机会爬到井口去看一看更广阔的天与地,特别是能够结识来自各个兄弟基层单位的诸多优秀通讯员,看到他们的作品,使我感触良多、收获颇丰。仔细回想,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我的写作历程也有将近3年了,但距离“优秀”,还差之千里。下面,我将参加这次采风活动的心得总结一二,希望可以互相学习。
标题就是稿件的颜值
作为一名半路出家的门外汉,在写作初期,我一直片面的认为稿件内容才是关键,标题只是辅助的,而且往往习惯于“先穿衣,后带帽”即:先完善稿件内容,后依据内容草草定标题的写作方式,可现实还是给自己狠狠的甩了一记耳光,几个月过去,投出去的稿子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因为上稿率低,就逐渐丧失了信心。后来经支部书记和文化师的指导才得知,我这样的写作方式形成的效果就是“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稿件读起来味同嚼蜡,他们建议我不要埋头苦写,要多看,多学,特别是要关注公司及陕北矿业公司的微信平台。至此我才开始重视对稿件标题的“精雕细琢”。
此次新闻采风活动开始之前,我们拿到了两条文字线索,分别为“红柳林矿业公司‘三六制’让安全生产焕发新活力”和“红柳林矿业公司多途径全面提升矿井综合防尘水平”。当天下午,作为领队的任科长就将参加此次活动的四人聚集在一起就如何拟定标题进行“头脑风暴”,经过将近4个小时的闪耀激情的唇舌论战,最终确定了“‘掏煤汉’不再‘白日做梦’”和“煤尘‘霉’了,矿工美了”为稿件的主标题。
正是任科长对稿件标题的这股“斤斤计较”的劲,也让我更加意识到了一个好标题的重要性,它就像是人的眼睛,眼睛明亮人就显得精神,即使衣着再朴素同样会引人注意。
写稿切记闭门造车
写稿确实是一项辛苦的工作,它需要通过寻找新闻点、收集材料、挖掘思想亮点,最后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有时碰上那些具有时效性、有针对性的通讯稿件,真是让人“心力交瘁”,写起来总是有一种无从下手的颓废感,无奈之下,只好搜肠刮肚、东拼西凑,甚至生搬硬套、应付了事。
而这次新闻采风活动,大家都处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之下,如何让自己的稿件蹙金结绣,这就需要通讯员具备一定的采访技巧和沟通能力,这对于我来说极具挑战性。
在任科长的悉心指导下,我们对新闻线索逐一进行了梳理,确定了采访对象,列出了采访提纲。在红柳林矿业公司党群工作部人员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四人来到了该公司的联建楼,重点采访了通防区、综采二区、综采一区、胶轮车运输队等基层单位的党政领导、干部工人,全方位、多角度对照“清单”就“三六”制生产模式和矿井综合防尘办法进行了深入挖掘......
在此期间,我也放下了平时面对陌生人一贯的拘束,大胆提问,与兄弟单位的一线职工们交谈甚欢,将自己所需资料一一记录在册,也为接下来的撰稿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一天半的亲身深入采访,我才真正明白了“脚下有泥,心中才有底”的道理,要搞好新闻宣传工作,没有勤奋敬业的精神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如果仅靠“闭门造车”或凭自己的道听途说凭空臆造,这样的稿件肯定缺乏确定性、代表性、广泛性。
文章不厌百回改
鲁迅先生曾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此前,我对这句话是不以为意的。似乎写文章就应该像完成一张试卷上的作文题目一样,一蹴而就,把写字格填满就好。
仔细想想,这几年,我所撰写的通讯稿件也不下百篇了,上稿率也提升了不少,但要说到沉下心来修改稿件,还真是寥寥无几。每次写完稿,就无心恋战,匆匆投递。
在红柳林矿业公司的第二天,《‘掏煤汉’不再‘白日做梦’》和《煤尘‘霉’了,矿工美了》两篇稿件已初步成型。任科长再一次将大家召集在一起,对稿件内容逐字逐句的反复推敲、充分讨论,数易其稿,不放过任何细枝末节。而且每次修改,大家都能碰出新的“火花”。
而后,他又亲自带领着大家来到陕北矿业宣传部部长黄伟的宿舍进行学习交流,黄部长为我们展示了经他手修改过的一些问题稿件,看到上面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大家无不为之感叹,而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平时写稿时经常易犯但不易察觉的错误。
正所谓“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一份高质量的稿件,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作者无数次的后期加工才能完成。
回想起在红柳林矿业公司的三天,从适应环境进入角色,到各方面的深入和提高,用一句话总结就是紧张、忙碌、充实,累并快乐着。虽然我们没能代表公司斩获荣誉,也感受到了与其他兄弟单位的通讯员之间的水平差距,但此行不虚,“走出去”让我更加明白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漫长岁月里只有勤学、勤跑、多写、多练,勇于奉献,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在新闻宣传战线上干出一番成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