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小年
不知不觉又是一个小年到,每当回想起小时候故乡的小年时我都记忆犹新,总觉得故乡的小年很有韵味和情趣,胜似春节过大年。
小年,其实也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小年说小其实并不小,也是一个热闹的节日,小年是春节的前奏曲,热闹也仅次于过年。从这天起也就拉开了春节的序幕,人们开始忙活过年了,备年货、祭灶王、扫尘土、剪春花、贴春联……
腊月二十三也就是我们所要说的小年。祭灶,其实就是小年这一天最为重要的活动。更有“糖瓜粘”的说法,意味着以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这个习惯源自流传已久的祭灶仪式。除了供奉糖瓜、糕点,还要换灶神画像。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家家户户也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在民间,百姓一直认为每家每户都有上天派下来的“灶王爷”,负责监督一年中人们做过的好事和坏事,直到农历二十三这一天,需返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祭灶便是送灶王爷上天的仪式。
剪窗花也是小年的一项重要活动,都是为了过大年做准备的。窗花的内容形式多样,有各种动、植物,如喜鹊登梅,
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 ,三羊开泰,二龙戏珠,五福捧寿,鸳鸯戏水等等,花样繁多,样子很讨人们喜欢。
大扫除也是过小年一个掏体力的活。“尘”与“陈”是谐音,故而扫尘旨在除旧迎新,拔除不祥。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擦洗桌椅、冲洗地面……各家各户都要不留死角地彻底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同时小年的这一天,也有“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说法。
过小年时,还有放鞭炮的习俗,因为这是年前的第一炮,很重要。中国人过节都喜欢热热闹闹的,鞭炮的声响,可以渲染过节的气氛。但是由于目前空气的污染,随着环保治理力度的加大等因素,近年来城市乡村基本上都不让卖鞭炮、放鞭炮了,也就失去了年的热闹与气氛。其实最为重要的只要人团圆,家也就热闹了,节日的气氛也就有了。
对于尊崇中国传统的人来说,小年是一个最为热闹隆重的节日。人们祭祀神灵、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举办各种庆祝活动。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开始的,延续至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以除夕和正月初一最为热闹、喜庆。
由于三十多年长期工作在外,回故乡的时间是越来越少,故乡离自己也越来越远,回家的愿望也就越来越迫切,呆在故乡的日子也越来越少,故乡在我心里却越来越清晰,越来
越难忘。淡出故乡背影的游子,无论你飞得多高,走得多远,离乡多久,依然脱离不了故乡这个背影,依然往不了回家的路。故乡,这个梦想出发的地方,滋育了一个人集山水之间的灵气,培养了一个人无法更改的思乡密码,无论怎样的迷失,只须一道小菜,故乡的情感便瞬间回归。
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小年,趁着还未开始忙碌,我就在家帮妈妈包包饺子,帮爸爸贴贴对子,打扫打扫屋子,坐在一起吃上一口香酥的灶糖,吃上一顿团员饭,是再幸福不过的事了。
每年到了腊月末的这段日子,我都要跟着爸妈到街上置办年货,买新衣服,挑对联,满大街都是喜庆的红,最爱的就是拎着一兜一兜的干果边走边吃。回到家,除尘、擦窗、清洗、贴对子,一家人谁都闲不得,全家人干得热火朝天,忙忙碌碌。如今到了年近半百的年纪,我对过年的感觉已经淡淡了,不像往日那般欢喜,那般期待,假期也大都是跟朋友、同学、家人出游,跟手机共处。
时至今日,传统灶台已经悄然退出了城市居民的生活,附着其间的祭灶活动也仅保留在一些农村地区。小年,留给人们的似乎只剩下了有关祭灶饼、芝麻糖、饺子等传统的吃食。不说小年,即使是大年三十,面对选择的多元和生活的改变,年味似乎也在人们的记忆中变得越来越淡。
时过境迁,一切的环境都在变,唯有回家过年的这份情
感,是长在中国人的骨子里的执念,永远不会变。故乡的小年,时常在我的梦里出现,那浓浓的乡情和暖暖的爱意在城里是难以体会和感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