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记者的雨季采访之行
“秦队长您好,我是矿党委宣传部记者闻国庆,最近连阴雨,听说你们在八采区地面那边排水作业条件很艰苦,部里安排去报道一下,不起高调、不带高帽,主要就是说说弟兄们怎么干的。”
“哦,国庆啊,行吧,等我安排一下,八点半来我们队里,到时候咱们一起去,来时记得穿上雨衣、雨鞋,这天山上的雨说不准啥时候就下过来了,山上空落落的,连个躲的地方都没有。”山焦汾西柳湾煤矿开拓三队队长秦艳峰在电话里说道。
得到可以采访的消息后,我准备好了采访设备,还特意把摄像机套上了防雨罩,换好雨衣、雨鞋就去开拓三队队部里等着了。
过了一小会儿,秦队长来了,走的时候他招呼随行人员带了一把洋镐,当时我还纳闷,不是去山上看排水吗,带洋镐干什么用。
出发了,大约10分钟的车程,我们到了山下,正准备上山时,远远的就看到了前面一辆白色车停在了路中间。经过上前询问后得知是因为昨夜雨太大,冲出了一道水沟,前车轮直接陷进去了,空转着出不来。只见秦队长从车后备箱拿出洋镐,熟练的刨着车轮下的碎石头,我才恍然明白这把洋镐的重要性。
这时恰巧后面也来了辆车,党委书记乔玉星和党委办、宣传部的工作人员从车上下来了,原来因为下雨天不放心,要上山看看。于是他现场协调大家一起推车,经过近10分钟的努力,车脱困了,我们担心车辆安全,就把车放在了山下,没有继续往上开。
上山的路徒步走着是艰难的,由于昨天下了雨的关系,路上满是泥,还有被雨水冲刷过留下大大小小沟壑混着泥水和砂石流淌着;随处可见的被冲下来的石块横在路的中央,跌跌撞撞的走了大约十多分钟,终于到了排水点。
离得老远,就看到了一把伞倒扣着丢在了满是泥巴的地上,往前走了走,看见一个师傅在电气开关前蹲着操作着,后背都已经让雨淋得湿透了。当我询问到为什么不打伞时,已经三十多年工龄的赵连清说:“我参加工作时间长,处理突发情况经验相对丰富些,队长信任我,就让我在这排水,刚才水泵突然不工作了,也就顾不上打伞了,先排除故障,再说现在的雨还在下,水位不停的涨,水泵可停不得!”
党委书记乔玉星看到现场水位不断上涨,电气开关有被淹没的可能后,立即打电话联系生产调度、机电科、汽运队等单位,安排人员对受水害威胁的设备进行上移。现场等了十多分钟,相关单位的人员都到位了,将设备移在了更高一点的平台上。
雨下的越来越大了,我接到了新的采访任务,这时碰巧有台刚才来清理沿路障碍的装载机干完活准备下山了,这是我第一次坐在了油桶做成的“副驾驶座位”上,左手护着设备,右手扶着门保持着平衡,坐上车下了山。
山上的排水情况怎么样,我打算明天再上来看看。
大雨下了一整夜,第二天一早终于停了,我作为值班记者参加了矿生产调度的早调会,基于前一天的“经验”,我提前穿上了雨鞋。
会上,矿长再次强调了排水工作的重要性,并安排生产矿长盯在现场,协调各单位进行排水工作。
早调会结束后,我和生产矿长一行再次向山顶进发。
来到山上,第一感觉就是水涨得太快了,昨天放开关的位置已经让水淹了,现在只能看见几株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野草在水面上露着。环顾四周,从周围山体中流出的水形成了一道道“小瀑布”,不断通过地面流向中间的积水区。
补水量很大,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增加一台水泵,加大排水量。生产矿长立即协调到场的各单位人员开动。机电科的工作人员重新对排水电缆线路进行了检修;掘进一队职工三五一组对新增加的排水管路进行铺设;开三队的弟兄们穿上了像“铠甲”一样的潜水衣,在装载机的配合在下到水里将泵体与管路进行对接……现场工作一片火热!
上午10点来钟,武装保卫科工作人员搭起了一顶应急帐篷,并插上了一面鲜红的党旗。
12点多的时候,地方政府领导和矿党政一行来到排水点,现场了解排水情况,在路过帐篷时,进入内部查看了工作人员居住条件,询问了他们吃饭与喝水是怎么解决的。
晚上9点多,我接到了开拓三队队长秦艳峰从现场发来的一段小视频,画面里排水师傅高兴的说,三个排水管都是满管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