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粮”心
外婆的“粮”心
我的外婆是文盲,没有上过一天学,甚至不能完完整整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小时候,我经常去外婆家里,搜刮她压在箱子里的珍藏已久的小食品。在我的记忆中,外婆特别爱吃剩饭,每次吃饭,她都要先把上一顿剩下的消灭干净,然后才肯吃新饭。对于吃剩下的饭菜,外婆是留了一顿又一顿,只要不长毛、不变味,绝不允许浪费,有时馒头热得次数多了,表皮又硬又黄,还有一股怪味,实在难以下咽,于是我就偷偷地扔掉了,多次被外婆逮到。
“孩子,不能糟蹋粮食,又没坏,扔了多可惜。”边说边把我扔到墙缝里的馒头拾了回来。
“外婆,这皮太硬了,我实在咽不下去!”内心愧疚的我嘴上却直埋怨。
外婆淡淡一笑,又伸出长满雀斑手的右手把我拉到院子里,边走边跟我讲起了她小时候的故事。
外婆出生那年,恰逢新中国成立,全国上下,百废待兴,人们的生活都很勉强,大家的生活目标基本一致,先解决温饱。外婆说她的童年每天都在和饥饿对抗,那时候家里的日子苦不堪言,兄弟姊妹四人经常吃不饱,有时锅烧开了,父母还要跑去和邻居借米,小米稀饭就算一顿不错的伙食了,情况糟糕的时侯,在黄土坡上,在山沟沟里,一家人挖树根,捡野菜,只要能充饥的东西都吃过,有时粗糠吃多了,消化不了,要在厕所蹲一下午,蹲的两腿直麻,肠道才能勉强能顺畅一点,像这样的白面大馒头见都没见过,说着就把握在手心的馒头往嘴里塞,还不忘告诫我:“糟蹋粮食是要的天谴的,以后千万不能扔,吃不了就放在桌子上。”外婆的一席话让我非常自责,那种感受直至今日我都铭记在心。
外婆接着又说:“当时我的大哥因为要照顾弟弟妹妹,经常吃不饱,得了很严重的胃病,很早就去世了,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在哥哥走之前都没能饱饱地吃一顿白面馒头”外婆如鲠在喉,低声哽咽到。
白面馒头,在今天看来多么微不足道,但在外婆小时候却显得如此稀罕,能让外婆遗憾这么多年,这其中夹杂了外婆多少的酸楚与无奈?也或许这是外婆一直节俭的理由吧!此时的我也已泣不成声。
外婆接着说:“后来我结了婚,再生下你母亲和你的几个舅舅,让她们吃上白面馒头就是我的奋斗目标。”她起早贪黑,和外公拼命干活挣工分,终于时逢过节,母亲和舅舅们能勉强吃上一顿白面馒头了。
听着这个让我心疼的故事,我抢过外婆手里的馒头,拼命地咀嚼了起来。
不仅对粮食,外婆对电的节约更是让人汗颜。她家里的灯泡,是市面上瓦数最低的,发出的微弱灯光甚至可以用“昏暗”来形容,能见度不及冬日里下了雪的夜晚,而且一晚上也开不了多久,八九点钟就关灯了,我跟外婆说电费也没几个钱,没必要那么节省,她却不以为然:“没有灯我也能看得见”。说来也怪,外婆好像真得可以夜视,夜里在地上来去自如,行动丝毫不受影响,大概正是由于久处黑暗额外获得的技能吧!后来外婆年纪大了,视力下降的特别快,我想一定和她年轻时“过度节约”有关。为了防止外婆夜里摔倒,舅舅给外婆换了个大灯泡,外婆一脸不愿地说:“你们小时候,我借着煤油灯给你们做鞋子,缝衣服,那么暗的灯光我都能用。现在不做针线活,点大灯泡那不是浪费吗?能看见走路不就行了。”
舅舅无奈地解释道:“这是节能灯,要比你现在用的省电”,外婆这才肯让步。然而只要一不用电,外婆就立即关上,那随手关灯的速度比离弦的箭还快,唯恐多跑一度电。
从贫穷中走出来的外婆深深体悟到苦日子的滋味,每一粒米、每一滴水、每一张纸,在外婆的眼中都视为珍宝,但谁家有困难了,她却也一点也不吝啬。有次回家,正好遇见外婆去给村里一位得了癌症的大爷捐款。看见外婆手里攥着一张大红票,我不禁为之动容。外婆说:“该花的咱必须花,乡里乡亲的,谁家还没个难事儿,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吧!”
在外婆的影响下,我从小养成了节俭的习惯,碗里绝不留下剩菜,还练就了一双如离弦之箭关电源的手……外婆的节俭如一剂良药,愈合着我浪费的伤口,让我从小就格外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柠条塔矿业公司 强艳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