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读后感
时间的维度上回溯到1969年,空间的尺度上聚焦到梁家河,我们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锁定了一个片段,当我通过纪实文学了解到这段历史时,它是如此闪耀,那是精神与信念的光辉。但我相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六岁的年纪随知情队伍来到这个普通的陕北山村时,还未曾去想闪耀的历史——一个尚有些懵懂的青年,在人民群众中,在艰苦环境下,去适应、融入、奋斗、成长,于是升华的故事,已足够真挚与深刻。
从“树高千尺忘不了根”,到“窑洞里长满了故事”,再到“一声声喊我小名”,最后到“我们走在阳光路上”,《梁家河》分别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梁家河乡亲们的深情牵挂,带领村民发展生产和修身学习的点滴故事,与习近平交往中的小伙伴们获得的成长,以及梁家河翻天覆地的变化。十万字的书本,并不厚,承载的却是厚重的大学问。从小山村到党中央,梁家河精神一直伴随着习总书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走在老区的每一寸土地上,感受贯穿了革命与建设时期的理想信念,寻得指导一生的力量。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此为坚定信念。
“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在人民群众中成长,在人民群众中入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被时刻牢记。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此乃一心为民。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在贫瘠与艰苦中战天斗地、正心修身,以豪情与意志展现拼搏的姿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此为艰苦奋斗。
“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修筑水坝,建沼气池,为了带领村民发展生产奔波劳累,将理想落到实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此为实干担当。
“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主动,见之于未萌识之于未发”,在踏踏实实的工作中积累经验、解放思想,然后开拓进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乃敢为人先。
“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保持对党对人民的忠诚,拧紧思想的“总开关”。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此为廉洁奉公。
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梁家河精神是习总书记在沟梁峁塬中实践出来的。如今的我们,有幸体悟着伟大的精神,经历着自己的成长,既已拥有思想的沃土,何不攀登信念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