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年味
童年的年味
腊八一过,春节的脚步就越来越近了,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让我越发感觉年味的浓厚,童年时过春节的情景再次在浮现在脑海,让我更加留恋怀想儿时的年味。
记得小时候,我总是期盼着过年,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服,穿新鞋,吃好东西,还能挣压岁钱。那时候,虽然和现在不能比,但是觉得也很满足。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的童真吧,所以总觉得只要能实现吃和玩哪些小小的愿望,就会觉得生活总是很美好的。
在我的印象中,在老家农村的时候,小年那天要杀猪,而且还要和左邻右舍一起吃小年夜饭,当大人们忙着准备饭菜的时候,也是孩子们最为开心的时候。因为大人忙着顾不上照看小孩,我们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有在一边放炮的,有爬到果树上看热闹的,有在院子打闹着玩的。过了小年,家里人口多的赶忙准备年货,因为从大年初二开始,家里的亲戚就陆续开始要给年长的老人拜年了,亲戚多的,这样的日子有可能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左右。
时至今日,我觉得农村的除夕夜还是很特别的,也是让人难以忘记的。如今回老家过年还是这种习惯,流传下来很多除夕夜的规矩基本上没怎么改变,尤其是除夕不能早早的把自家院子的大门关上,如果关得早了,就说明这家人比较懒惰,不勤快,来年的收成就不会好,所以说即使没有电视看,左邻右舍的老少爷们也愿意聚在一起聊聊天,拉拉家常,一直到凌晨,心急的孩子们也全然没有了睡意,就等着一大早去给年长的老人挨家挨户去拜年。其实,拜年的目的除了给长辈们拜年,另外一个目的是孩子们还会得到很多压岁钱,这是孩子们再高兴不过的。大年初一早上吃饭,讲究的还是个“早”字,基本上是早上四五点起来做饭,天不亮家家就把早饭吃完了,没等太阳出来,就出门去给长辈们拜年了,现在仔细想想,那会过年人们还是很讲究的。
过了初四五,村里的老人们便开始组织人员耍社火、扭秧歌、踩高跷,耍社火的人一般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这样扭起来既好看,又有精神头。社火的形式很多,有高跷、旱船、龙灯等,社火舞的好不好,靠的是扮演、造型,技巧取胜,扮相也很讲究,画什么脸、配什么行头,让演员扮成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形成故事组合,并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就会显现出特有的艺术感染力。每到春节,各乡各村,由群众自发组织,划旱船,踩高跷,耍狮子,走村串户,十分热闹,这种喜庆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其实社火队拜年也是有讲究的,经过谁家门口,这家主人就要放鞭炮迎接,鞭炮声越响,耍社火的人越是卖力,场面就越热闹,图的就是一个好兆头,希望来年的收成能好一些。
想到这儿,我情不自禁的笑了,等回过神来,自己都不知道笑什么,也许是那份浓浓的年味感染了我。现在虽然每天都像过年一样,吃穿不愁,可是那份纯正的年味却淡了很多,也许正是因为年味淡了,所以让人回味的事情才会多了起来。
近年来,由于受疫情的影响,不是封村就是封小区,春节连亲戚都不让走,只好待在家里,顿时感觉失去了年的味道。细细地咀嚼童年的年味,是那么回味悠长,留恋的是那磕个头奶奶给过压岁钱的场面,留恋的是跟着社火队走亲串友的热闹场面,还有那锣鼓喧天的社火队和彩绸飘扬的高跷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