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白建庄矿业:再回母校
清明休假,我路过洛川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母校——洛川县中学。再回母校已是十一年后,离开尚是翩翩少年,归来却是人已中年!倦鸟还巢,落叶归根,始于此,止于此。
走进久违的母校,熟悉而又陌生;熟悉的是不变的校址,陌生的是校园的建筑景观。现在的校园树木成行,花草丰茂;四区分明,布局规整。映入眼帘的校园文化让人眼前一亮,“自强不息,行胜于言”的校训赫然在目;行政楼上“把忠诚融入教育,用质量构筑尊严”的横幅标语熠熠生辉;“立德立志,成人成才”八个醒目大字彰显了部室楼的功能与主旨;校园里以传统、乡土、红色、苹果为主题的多元文化相映生辉;党的教育方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遥相呼应。
变了,变了!母校变得既有儒雅学者的内涵底蕴,又有蓬勃少年活力四射的侧影。来去匆匆的老师、学生,脸上洋溢着自信与欢快,他们对我给予了误以为新来的老师式友好的微笑。我信步校园,寻找昔日母校的痕迹,然而过去的老校门、窑洞、瓦房、土操场、灶房院早已荡然无存,难觅踪迹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漂亮的楼房和宽阔亮丽的塑胶操场。
站在校园中心广场,环顾母校,我不禁感慨万千,心中默默念道:别梦依稀咒逝川,母校十一年前;青涩学子熬寒窗,苦读朝暮向未来;而今归来续前缘,烛芯拨亮献余年。
记得上学时候白老师是我上初二时的班主任,他中等个头,白净斯文,是带语文课的。他上课风趣幽默,板书挥洒自如,同学们在他的课堂上很少有调皮捣蛋的。那时候劳动很多,平整山沟、外出植树等,在劳动中白老师总是和我们撸起袖子一起干,所以历次劳动任务都走在兄弟班前列。在读高三的时候班主任是马老师,印象中马老师中等身材,说话慢条斯理,不苟言笑,常见他穿一身休闲西服,牛仔裤。他代我们的语文课,对我们要求严格,同学们都很怕他。在马老师带班期间,曾有一桩往事让我记忆犹新:那时学校没有住宿,在我姑姑家里住,初中和姐姐一起上下学,高中就只剩下我一个人了。
记得那是一个冬天的晚上,家里只有我一个人我学习到深夜,实在熬不住就和衣而睡,睡到夜里醒来,从枕边拿起手表看时间,把表刚好拿反,错把十二点看成了凌晨六点半,就一咕噜爬起,背上书包骑上自行车往学校奔去。一路上月朗星稀,树影摇曳,我认为是凌晨六点多,心里胆正,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反而为自己走在了其他同学的前头而洋洋自得,蹬着自行车还哼哼唧唧唱起了歌。到了校门口,往常门还不开,今早门竟然开了,走进校园,望见老师们住的那排窑洞许多灯还亮着,我心里想老师们都起床了。我停好自行车,就跑到马老师房子拿钥匙我敲了敲马老师的门,马老师听到是我,就打开门,他看着我问道:“你咋还没有回家睡觉?我说现在都快上操了,我来拿钥匙。”他说:“上什么操?现在才十二点多啊!”我说不可能,明明快七点了,说着我掏出自己的表一看,哇塞!这才意识到把表看错了。马老师让我回家睡觉去,我说路远,不敢回去,马老师二话没说裹了外套送我回家。
如今的母校在历任校长的接续奋斗下,在几代洛中人的不懈努力下,学校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早已和十一年前的办学条件不可同日而语;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结果。
走进敞亮的教室,智慧黑板让人得心应手;学生身着校服,一个个可爱的脸蛋上洋溢着灿烂的微笑。站立高楼扶栏远望,校园中央的电子大屏幕滚播着色彩斑斓的画面,母校真的很美!在母校,我遇到了曾经的老师和同学,还有我在母校上学时的老师。再度重逢,分外开心,在交谈中我了解到母校十多年来坎坷不平的发展历程,及至今天的辉煌崛起,我深深被母校不甘落后,奋起直追的精神所震撼。
我想起了艾青著名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此刻,正能表达我再回母校的心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十一年弹指一挥间,那流逝的岁月,再也回不来了!对母校远去的记忆犹如一张发黄的黑白照片,那里面有我忘却不了的授业恩师和朝夕相处的同窗好友,虽然同处一域,却相见无多!我从心底里想对他们说,愿大家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张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