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煤矿安全网!

观企业兴衰 叹人生滋味——蹉跎岁月砥砺奋进(散文)

作者:刘培华 2022-06-07 15:56 来源:煤矿安全网 企业 人生 滋味 散文

  观企业兴衰 叹人生滋味(散文)——蹉跎岁月砥砺奋进  文/刘培华

  淄博可谓我的第二故乡。

  1977年恢复高考,我考入山东煤矿技校,毕业后分配到山东淄博矿务局石谷煤矿机电科工作,1987年5月因解决夫妻两地分居调回原籍利津,在淄博待了十年整。离矿至今已有33载,一直没有机会回去过,且因时下通讯不便而“失联”,此为今生憾事之一。

  退休后,我被东营海翔电气有限公司返聘从事企业管理。庚子秋,出差淄博,顿生了却心愿之念,随驱车前往久违了的原工作单位欲拜访老领导、老同事,以弥几十年未“见”之缺憾。

  车行至矿区原运煤的铁路涵洞旁,减速慢行。这个桥洞是外面通往矿区的唯一通道,曾经,这条路上不管白天夜晚,上班的、下班的,成群结队,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如今天冷冷清清,夜晚几乎不见人影,昔日的繁华已成为了永久的回忆。建矿以来,有多少人怀揣着梦想从这里进出,通往矿区的这条路,真的好熟悉!它把我带回了遥远的过去——1980年7月,我怀揣“毕业生分配表”步行经过这里,入职石谷煤矿……

  停车驻足远眺,煤矸石山、矿机关大楼、影院大礼堂、卫生院、洗煤厂、苹果园、餐厅食堂、澡堂、南北宿舍等依稀可见,可惜的是,矿区标志物耸立的天轮井架荡然无存,昔日矿区“风采”踪迹全无,更难觅久违了的“煤香”……

  穿过铁路就到了矿井所在的“工业园”,相当年这里不能随便出入,24小时有人值守。过了桥洞左首看见的就是千疮百孔的北宿舍。石谷矿分三个宿舍区:北宿舍、南宿舍、林场,其中北宿舍是最老的宿舍区,几乎都是平房,它的沧桑是历史的见证。站在“村”旁,看到北宿舍狭窄的老街道、北宿舍低矮的旧平房。住在这里的人对它仍有无限的感情,门上的春联和路边高挂的大红灯笼彰显着主人对生活的热爱。南宿舍通往矿区的道路比较宽敞,左右两边分别是家属楼和职工宿舍。

  职工公寓,这里曾是职工最聚集的地方,离家远的职工平时都在这里生活,有专门的宿舍管理员打扫卫生,这里曾有欢歌和笑语,也有猜拳行令喝酒声,如今一片荒凉,看不到一个人影。新建的食堂已没有了原食堂的面貌,虽然外部和内部都进行了整修,仍然没有摆脱它被闲置的命运。如今通往食堂的路也是那样的寂静。

  废墟幽沉,触目忧伤,残垣断壁斜夕阳。

  站在这块曾经非常熟悉和热爱的土地,望尽茫茫矿区,满目瘴气缭绕,荒草丛生,一片凄凉,耳闻萧萧秋声,枯叶随风飘零。偶见群雀从荒草中跃出,鸣声呜咽,落寞地飞向远方。

  此时此刻,目睹矿山如此落败的景象,作为一名曾经在这里工作过8年的煤矿人,真是百感交集,思绪万千,饱含热泪,顿生悲戚。凄凄切切,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遥想当年矿区热火朝天,士气高昂,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红红火火,生产繁忙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我也曾是“黑哥”,这里曾是我献出自己青春年华和奋斗、奉献的地方。想不到三十多年的光景竟然落得如此衰败和荒凉,矿区生产那热火朝天的场面现已销声匿迹,各种机电设备的轰鸣声也已远去。如今只有那盏孤独的路灯在守候这份寂静。我们同期毕业的同学们曾经的远大理想、青春热血、花样年华,艰苦奋斗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斗志,以及艰辛的劳动成果都被埋入了这片荒芜的废墟中,怎不让人触景伤情,潸然泪下。

  触景生悲情,独步泪苍凉。

  低速行驶在熟悉的矿区“大道”上,悉数两旁似曾相识的景物。到达矿区,在矿区大门旁的壁报栏前不得不再次停车驻足。当时的矿宣传科通讯员,这里曾是我用五彩粉笔书写青春年华的“处女地”,每周一期的壁报宣传,几十米的壁报长廊有我一方版权。凝望“熟悉”的栏面,版壁裂纹斑斑,苍白不堪,就像我现时花甲之貌,不忍久视……

  下车询问路人,相识的熟人已不多,同事挚友马运昌荐以电话,得知时任劳资科科长的张捷升老先生健在(我的调动是经他办理的),在知情人的指引下,来到张老家。见到老领导,耄耋之年的张老,精神矍铄,风采依然。长时叙旧,谈论最多的还是矿区的变迁。

  企业兴衰史,人生起伏剧。

  石谷煤矿,隶属于淄博矿务局(后改制为淄博矿业集团)所辖十大煤矿之一。始建于1921年,1958年正式投入生产,职工三千余人,最高年产近46万吨,正县级国企。矿区建有托儿所、员工子弟学校、保健站等10个生产辅助单位,14个机关职能部室。

  遥想当年,矿区曾经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矿工们头戴配有矿灯的安全帽,身穿蓝色笨重的棉衣,脚蹬黑色长筒胶鞋,腰间皮带上挂着充电的硫酸盒,站在罐笼里下井作业。下班了从这里上来的矿工满身煤灰,只露出洁白的牙齿,平日熟悉的面孔都很难辨出是谁,人称“黑哥”。

  高高的井架是煤矿最重要的标志。是它将地面和300多米深的井底连接,曾经在里面工作过的“哥们”,有没有一种特自豪的感觉?那当年方圆几十里,可是唯它最壮观啊!可如今夷为平地。

  占地100多亩的矸石山是煤矿发展的历史见证。矸石山绞车房是井下和矸石山最重要的连接场所。“机房重地”的字样还清晰可见,可是斑驳的墙体和破烂的门窗告诉人们它不再重要。

  曾经繁忙的运输铁轨,如今显得特别寂静,孤独地伸向远方。这条伸向远方的铁路承载着矿山的发展,如今铁轨已有了锈迹,现在偶而还有火车运输。没有火车通过的时候为保证安全就将防护大门关闭起来。铁路的那头伸向哪里呢?在这里可以留下你无尽的遐想。不知什么时候闲暇的铁路竟然变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有人在这里拍起了婚纱照。

  机电锅炉房的大烟囱历史悠久,据说是德国人建造的,现在也成了石谷矿历史性的一个标志。

  藏在深山静谧处的火药库也是矿山建设的重要阵地。

  现在仍保留的煤仓,也是煤矿仅存的重要标志之一,洗煤厂外一角也安静地令人心酸。

  回首往事,感慨万千,我问自己:你还记得吗?

  你还记得吗?原来的保健站现已改名为“淄博光正医院”。

  你还记得吗?这就是原来矿区最时尚的地方——照相馆,如今已看不出原貌的一点模样。

  你还记得吗?这是矿区唯一的蔬菜门市部,在这里可以买到一些生活必需品。

  你还记得吗?这就是老粮站,它也对当年职工及家属的生活提供了巨大方便哦。食堂北面的男职工浴室,是工人们下班后最着急去的地方。无法想像井下职工没有它会是什么样子?

  你还记得吗?矿区曾经非常红火的小饭店也已关门,这里曾是职工改善生活和聚餐聚会的最常去处。曾经供全矿职工、家属饮水的甜水井如今也已废弃。你还记得吗?职工俱乐部是职工、家属闲暇时最喜欢去的地方。用于召开职工大会、放映电影和文艺演出,在这里七八十年代的电影都成了我们满满的回忆。

  你还记得吗?林场宿舍区东边的这片芦苇、最早林场南边青山绿水的样子?

  你还记得吗?再回首,忆难忘,寻遍昔日的足迹,终于看到了最早的“石谷煤矿员工子弟学校”的影子。原来学校的办公楼如今已变成了窑具厂的办公室,原来的校园如今已变成了这般模样。

  时间也许会让我们变老,却抹不掉我们心中的那份情谊。这里有太多的追忆……

  触景生情,物是人非,时过境迁,张老忧伤的介绍:曾经红火几十年,近几年由于资源枯竭,矿井于2015年6月彻底关井停产,破产倒闭(后改组为“光正公司”),部分工人分流去了内蒙、陕西和贵州等地。自此,石谷煤矿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矿区也变成了“社区”、“村落”。现矿区“留守”的只有老弱幼病伤残,矿领导、技术人员、年轻人,大多或自己创业、或另谋职业、或外出打工……

  曾经沸腾过的百年煤矿就这样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永别了!石谷煤矿——您是安放记忆的地方,曾经承载着我们多少的希望与梦想?又曾带给了我们多少欢笑与泪水?从此留下的是昔日的辉煌和抹不去的记忆和回想。

  故地重游,今非昔比。曾经红火的企业和火红的青春都已远去,怎不感慨万千。每一段留不住的岁月,都有一段忘不掉的故事。有些故事,被季节遗忘,预支给了流年;有些事物,被时光淹没,交还给了岁月;时间能带走一切,唯有记忆却是例外。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才能体会。愿这些文字能把记忆留下。谨以此篇献给曾经在这里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的我的领导、同学、同事和朋友们!

  伤感之余,也有激励和期许。张老是全国书协会员,书法名家,临别时,85岁高龄的张老先生,欣然挥毫泼墨,馈赠书法墨宝“蹉跎岁月砥砺奋进”。这即是对企业兴衰的概论,又是对人生波澜的激励。是啊!企业如是,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既了心愿,又得墨宝,不虚此行!故,此文以此命副题,是以为记。

  乡隐居士

  辛丑仲春写于黄河入海口鸣丁书屋

  作者简介:刘培华,笔名:乡隐居士,57年生,利津人;中国散文学会、中国煤矿作协、山东省散文学会、东营市作协会员,《东营日报》特约记者,《利津商业史话》编委,《中国乡村》杂志编辑。作品发表于各大报刊和网络平台。

煤矿安全网(http://www.mkaq.org)

备案号:苏ICP备12034812号-2

公安备案号: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 煤矿安全生产网 徐州网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网狐天下友情技术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