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一座纪念碑
凝视一座纪念碑
姚玉安/文
在我面前,是一座普通的烈士纪念碑。高约10米,呈吊塔式四方形体型,底座以优质大理石砌成。纪念碑北面正书:“抗日烈士纪念碑”七个魏碑大字。东面镌刻着原北海军分区司令员孙端夫和政委刘中华的题词:“海染波山绿,以示解放大愿;血洗国土红,而昭卫国忠诚”。西面刻有碑文,是抗战时期的县长王佐群撰写的。正面刻有牺牲的烈士和历来龙口籍抗日烈士的名字。
七月的天气,微风习习,阳光灿灿。我来到烈士纪念碑,正南向北凝视着,凝视一个个映入眼帘的名字,像是在凝视一段历史,凝视一些年轻的面孔,凝视这些年轻生命背后的故事。我知道,在这些戛然而止的年轻生命里,有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就隐藏在风云激荡的岁月里,隐藏在他们的名字里。
从我记事起,那座烈士纪念碑就已经存在。从读一年级开始,每年的清明节,我就在老师的带领下,都要来到这座纪念碑前,为牺牲的先烈敬献花圈。我在纪念碑前默默伫立,感慨万千,心潮澎湃。面对先烈,面对一个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我与来此悼念先烈略有不同的是,我对这座纪念碑的感情似乎比他们更胜一筹。因为这座烈士纪念碑的建立,与我的家族有关,与我的大伯父和二伯父有关。我凝视它,不仅仅在凝视先烈的名字,我还在凝视中回望。回望我的家族,回望家族当中那些为抗战和新中国的成立无私奉献的父辈们。
我大伯父姚凤仁,1928年入黄县(今龙口)中村尚德小学读书,1934年考入黄县县立中学。据大伯父讲,他在县立中学读书时,与曾任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的仲曦东是同窗好友。大伯父毕业后,受聘到中村尚德小学任教员,后任该校校长。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黄县城乡和全国一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浪潮风起云涌。同年12月1日,仲曦东在受党的委托回到黄县,与丛鹤丹、范心然等13名爱国人士组织成立了抗日救亡团。大伯父也加入其中,并担任了黄县教育救国会会长。月底,救亡团在黄格庄举行武装起义,建立起我党领导下的黄县第一支抗日武装——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三大队,共有50人、长短枪械20支。
二伯父姚凤义同大伯父一样,晚两年入尚德小学读书,1936年就读黄县中学。1938年,因战争黄县中学解散,二伯父在中村尚德小学做了一名义务教员。当时二伯父有“名”无“字”,便请学校的一位老教师为其冠字。那位老教师说:“《中庸》上讲‘义者宜也’,宜兄宜弟、宜民宜人,就叫宜民吧。民是没有地位的人,为民众服务吧。”二伯父立志做一个为民众服务的人,做有益于民众的事,从那时起,二伯父就用姚宜民这个名字了。1939年,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三大队在黄县地区开展抗日救国活动。二伯父受仲曦东的影响,毅然投笔从戎,带着家中唯一的一支手枪参加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三大队。其后,抗日救国军第七、八支队东下黄县,在三军三大队的配合下,推翻了黄县国民党政权。之后七、八支队改编为鲁东游击八支队。
胶东特委及山东抗日救国第三抗日救国军,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击日寇、保家卫国活动,先后有37名龙口籍战士英勇地献出了他们的鲜血和生命。1943年二伯父调往龙口,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担任龙口新华书经理,龙口小学校长。两年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驻龙口日军仍负隅顽抗。我抗日军民在北海军分区司令员孙端夫的亲自指挥下,于1945年8月17日上午8时,开始攻打驻龙口的日本守军,29日将守敌全部消灭。在这次战斗中,又有37名战士壮烈牺牲。
1945年9月,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英烈,中共龙口特区工委决定向社会发出倡议,呼吁各界人士踊跃捐款捐物修建抗日烈士纪念碑。龙口各界人士热烈响应,纷纷捐款捐物。此时,我二伯父已担任龙口特区工委秘书处秘书,在龙口特区工委发出捐建龙口抗日烈士纪念碑的倡议后,二伯父几次回家与大伯父商量捐赠事宜。我祖父姚熙海去世前,曾在营口市经营茶叶生意,并在龙口维新大街设有二层楼茶庄分店,在会贤街有部分房子是仓库、伙计住宿和吃饭的地方。
祖父经营的茶庄,一家十几口人的生活开销全指望它。如果把茶庄捐出,不仅要给掌柜和伙计一笔不小的安置费,一家人的生活可怎么办?那时,大伯父已积劳成疾,在家休养。大伯父看看茶庄的杨掌柜,看看伙计贾树芬等人,他真的舍不得让他们离开。多年来,这些人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与姚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解雇了他们,难免有些不舍。大伯父舍不得茶庄。可是,新成立的龙口特区政府正在筹建抗日烈士纪念碑,经费严重不足。如果不捐赠,纪念碑很可能因资金紧张而搁浅。最终,大伯父和二伯父以大局为重,忍痛割爱,把维新大街的二层楼茶庄和会贤街的部分房产全部捐赠给了特区政府。
因为有大伯父和二伯父的捐助,龙口抗日烈士纪念碑按期落成,特区工委隆重举行了抗日烈士纪念碑落成典礼。特区工委、驻军和各界群众及龙口中学全体师生参加了典礼。纪念碑落成仪式由二伯父主持,党政军主要领导悉数出席,各界人士及学生代表踊跃发言。大家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纷纷表示要继承先烈遗志,为建立新中国而努力奋斗;全体参加人员以沉痛的心情,向驱除日寇而英勇献身的抗日烈士敬献花蓝和鲜花,庄严地向英雄默哀致敬。
大伯父和二伯父把茶庄捐献给政府两年后,国民党撕毁协议,重点进攻胶东,国民党第八军占领了龙口市。为了长期控制龙口,他们在烈士碑周围堆积泥土达十米高与纪念碑齐平的榴弹炮台。1948年3月,我解放军攻打龙口,龙口地区获得全部解放。人们将炮台拆除,龙口抗日烈士纪念碑恢复了原貌。
全国解放后,每逢清明节,龙口党政军及各界群众都会来到抗日烈士纪念碑前,献上花圈花蓝,寄托他们的哀思。期间,地方政府又三次斥资对纪念碑进行修缮,使之甬道四通,冬青、松柏环绕,面貌一新,更加雄伟壮观。晚年的大伯父,还专程回来去看纪念碑。大伯父站在纪念碑前,凝视着面前的纪念碑。他凝视了许久,没有说一句话。一年后,大伯父去世了。时隔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当我又一次站在大伯父凝视纪念碑的位置,以凝重的目光投向纪念碑的时候,我突然在想:假如没有这座纪念碑,那些牺牲的烈士们该是何等的寂寞?何等的失落?
因为有了纪念碑,烈士的英名得以保存,魂魄得以安放。让无数的后人每每至此,都会驻足,都会瞻仰,都会默默铭记上面的碑文和烈士的名字……
作者介绍:姚玉安,山东龙口市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龙口市作家协会理事,《胶东文艺》《龙口作家》杂志编委、龙口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员,多次在刊物及大小新闻网、龙口大众网及其他媒体发表文章,作品多以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为主,突显作者以红色文化传承为主调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