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煤矿安全网!

邂逅千年瓷都 感悟工匠精神

作者:郭敬奎 2023-09-19 08:05 来源:煤矿安全网 瓷都 工匠 精神

  邂逅千年瓷都 感悟工匠精神

  盛夏的赣鄱大地,青山滴翠,处处涌动着生机勃发,公路两旁的青花瓷柱的路灯,都像是伫立在薄雾中的少女,婉转含羞。6月11日下午,我有幸与同事们一起,来到千年瓷都景德镇,领略中国陶瓷博物馆的博大精深。

  当今能以“中国”命名的博物馆为实不多,尤其是距京城千里之遥的江西,足以见证陶瓷博物馆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在世界浩如烟海的古董文物中,中国陶瓷艺术是世界公认的一种艺术,也是中国的一张“世界名片。景德镇古称昌南,音译china,首字母大写即为中国,小写即为陶瓷,可见,就陶瓷而言,景德镇足以代表中国,就中国而言,景德镇足以代表陶瓷。

  博物馆从外观来看就像一个硕大的窑,当我们迈过气势磅礴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圆形好似窑炉的大厅,阳光透过顶上玻璃、十分敞亮,中间通道台阶类似长形的窑炉,拾级而上左右两侧就是一个个的展厅,仿佛向大家演绎着千年瓷都的魅力。

  “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据考古资料显示,景德镇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烧陶,这里因具有得天独厚的陶瓷生产自然条件,域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矿藏量最大的是优质的瓷用原料——瓷石与高岭,迄今为止景德镇已经拥有2200余年的冶陶史,其中官窑的制作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御窑的制作历史也有600来年。而景德镇真正名冠中华的还是在公元1004年,也就是宋真宗景德元年。这时烧制的青白瓷质地优良,深受皇帝喜爱,所以就将年号为名赐予这片土地,景德镇之名沿用至今。

  我们沿着展馆,一路行来一路探索,就仿佛荡漾在历史的长河中,看时代变迁,看社会发展。“江南雄镇记陶阳,绝妙花瓷动四方”。千百年前,随着手工制陶工场建立,全国的制瓷中心在此形成,昌江码头,舟帆蔽日,商贾云集。独轮车在烟火中悠然穿过古巷,在麻石铺就的地面上留下历史的印记,成就着景德镇的荣耀,堆砌起明清的繁华。在这个3.2万平方米的空间里,展示了40余万件瓷器,单单可以成为名品佳作的藏品就有3万余件,国家珍贵文物更是多达500多件,而每一个瓷器的背后,都有着许多令人着迷的故事。这份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留存并不断发展,工匠精神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瓷业逐渐成为这座城市的经济支柱、立镇之本,五湖四海的瓷工们汇聚这方热土开基创业,陶艺在这里形成了百花齐放、交流碰撞的美好景象,给陶艺的未来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力量。展馆内的展品,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令人目炫神醉,有奇形异状、品目繁多的各类瓷器,我们每走一步,都会惊诧于古人的奇思妙想中。在不同的展区,可以通过文化、种类、工艺、造型等多维度了解制造陶器的发展历程。在明代《天工开物》记载,景德镇制瓷共计一坯之力,过手72工序方可成器,分工明细将每道工序,都做到极致。一个个鲜活的制陶雕像,这些看似平常的动作,都需经数年数十年的历练方能达到,既展现了辛苦勤劳的工作场景,也展现了一代代陶瓷工匠精益求精的文化传承。民国时期,景德镇既有以王琦、王大凡为首的一批新粉彩画师“珠山八友”传为佳话,又设立了中国陶业学堂,开创了中国陶瓷教育的先河。

  “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匠人匠心、至诚至精,景德镇人世世代代以手艺为荣,千年守望、生生不息,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中华工匠精神,博物馆清晰记录着景德镇的千年制瓷史,向每个游客完美的诠释了中国陶瓷的历史文化。如今,我们更要学习和发扬好工匠精神,勤学苦练、深入专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幸福的时刻总是那么的短暂,虽然自己在博物馆只驻足游览了几个多钟头,但是对精美绝伦的瓷器作品以及那份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却在心里留下深深的痕迹,总是让人回味无穷。每一尊瓷器、每一片瓷片、每一方器物都孕育着独特的生命,而这个生命都是通过匠人之心、之手给予灵魂,他们相惜相知,让人充满希望。(郭敬奎)

下一篇:写在9月18日

煤矿安全网(http://www.mkaq.org)

备案号:苏ICP备12034812号-2

公安备案号: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 煤矿安全生产网 徐州网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网狐天下友情技术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