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麻子”的寓言
在我家和很多家庭一样,流传着一个“长麻子”的寓言。
“只要吃饭时碗里没吃干净,留有饭粒,那脸上就得长麻子,留几颗就长几颗,现在不长,以后都要长”。
你别说,这招还真是管用,从我记事起,我就知道这事,也在母亲的“千叮万嘱”下养成了吃饭必须“刨干净”的习惯。现在,虽然我不赞成用这种方式去教育孩子,但母亲和妻子同样会用这方法。孩子还小的时候管用,但现在的孩子相较于我当时要“叛逆”许多,很快就不愿上这个“当”,父亲就用“粒粒皆辛苦”来教导,也管用。
母亲没读多少书,当然是不知道“成由节俭败由奢”这样文邹邹的句子,很少给我讲大道理,也讲不出大道理,但从她的一言一行中都能体现“勤俭节约”这几个字。
母亲是过过苦日子的。在她小时候,外公就远走他乡,从南桐矿务局到了华蓥山矿务局,外婆一人在家要照料她和舅舅、幺姨,生活十分艰辛。外婆需要每天在菜地里奔波,母亲和舅舅就一起去杆子山捡煤炭用来补贴家用,过节吃面条,过年加个蛋都是那个年代的记忆,至于和外公见面,每次都有数不完的辛酸。
在我上大学时,母亲就常告诫我,“你现在还有绿皮火车坐,要感恩生活”。从长辈们茶余饭后闲谈中我知道,当时坐的是“罐罐车”,为了赶上车甚至需要徒步走上一天的路。也正是经历了那个年代,母亲格外珍惜眼前的生活,也一直怀揣着那个年代的节俭品质,“家中的灯能不开不开”“人走必须关灯”“洗菜的水要屯着”这些都成了家里的“铁令”,如果违反,那就是在找骂。
近年来,随着生活的逐渐改善,家中安上了很漂亮的吊灯,母亲也渐渐地接受了一些在她看来是有点浪费的行为。“空调可以开,但不要一直开着,要严格控温和控时。”刻在骨子里的东西始终是丢舍不下的。
记得前年在看那部大火的电影《你好,李焕英》时,当看到那一幕“退车票”的情景,我没绷住。因为,我的母亲就是那样的人,即便是现在,母亲也是愿意走上几公里路去办事,哪怕烈日当空,哪怕风雨交加,哪怕你再三提醒,无数次地“不肯坐车”。就为了省下那在我看来微不足道的三两块钱,母亲对自己的苛刻有时让人真的很为难。
但侧面想想,从小到大,母亲对我又好似无比宽容,别人孩子有的我也要有,为了买把玩具枪,花掉了我和她一周的伙食钱,看见别人吃零食,母亲就走到市里去批发……看来,母亲的“节俭”是分人的,对于我来说,不乱用就是她对我的要求。当然,这方面,我也没让她失望,一些我都不太记得的“事迹”成了母亲教育她孙子、孙女的故事。
我知道,母亲的勤俭是从外公外婆那里耳濡目染学过来的。外公是煤炭工人,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记得的就是能吃苦、能干事,少言少语。外婆给我印象就是个十分勤劳的人,如今80几的高龄还在老家守着她那一亩三分地,无数次把她接到家里“享清福”,没几天,又回去了,她表面上说是不习惯,实际上是忘不了她的那片土。每次过节,准能接到外婆的电话,“菜熟了,快来拿点”,简单的寒暄后是一家人跑上几百公里去分享“外婆的成果”。在她看来,不用到外面去买,很好,能为我们种点菜、存上许久的土鸡蛋土鸭蛋,很好,能见到我们一家子,很好。
我记得那天,一家人坐在老家的院子里吃饭,桌子上孩子们嬉闹着,母亲又开始了“长麻子”的说教,外婆也附和着,孩子们很配合地做到了“刨干净”,儿子还舔了舔饭碗,拿起刚喝完的饮料瓶递给母亲,说道:“给奶奶卖钱”,大家相视一笑,此刻,那段“长麻子”的寓言看来是如此真切,让我信服不已。